今年新学期开学,郑州一小学给入学新生免费发校服。据悉,这些校服均回收自往届学生,经专业清洗和严格消杀后才免费发放给新生,一件校服最多循环使用过3次。
短评:中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校服循环使用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是对学生直接的、生动的节约教育,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同时,对遏制校园内攀比奢侈不良风气漫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也有积极作用。校服循环使用,省下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播下了德育的种子。从一件校服已循环使用过3次来看,这一做法在这一小学已施行多年。见贤思齐。那些还在为学生浪费成习而头痛的学校,是不是可以从校服循环使用开始,引导、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呢?德育,不仅仅是课堂说教,还应是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
日前,杭州萧山一学校开学前发布通知: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打扫教室,没空打扫也可以请保洁阿姨。
短评:有空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打扫教室,没空的家长也“可以”请保洁阿姨。虽然用了两个“可以”,而不是“必须”,字面上显得客气,但正常人都能觉得出这不是商量,不是自愿,也没有第三种选择,而是要求。因为按照“有空”与“没空”进行逻辑分类,只有两种家长,一种是“有空”的,另一种是“没空”的。不愧为知识分子密集的单位,一则简单的通知,就含蓄却有力地排除了家长不参与打扫教室的可能性,且未用一个带有强制性的词。然而,家长有义务打扫教室吗?学校有权力要求家长打扫教室吗?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所学校的师德“可以”整顿了,这所学校的师风“可以”净化了。
日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一家名称含有“清大”的教育科技公司做出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该公司采用多种手段,将自己“包装”成为具有清华大学背景、与清华大学关系密切的单位,面向社会开办“高端培训班”“总裁研修班”,收取高额费用,使参训学员权益受损。
短评:以名校作幌子骗钱,是一些培训机构惯用的伎俩,而实际上,名校与这些机构并无任何关系。但培训机构乐此不疲。因为公众对名校有一种崇敬心理,甚至盲目崇拜。更有甚者,明知培训机构与名校没有任何瓜葛,但还心甘情愿地入培训圈子,花钱买培训文凭,因为想到这个圈子里结识大款。对傍名校的培训,无论是误入,还是明知是陷阱却故意往里跳,都是为了一个“名”字。学习不是为了得到知识与技能,而是为了“名”,可笑,可怜,可悲呀!苍蝇不抱没缝的蛋。有这些为虚名而学习的“蛋”,社会上苍蝇式的傍名校培训机构会少吗?真正想通过培训获得知识与技能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时,须着重考察教学力量的“实”,而不是膜拜虚无的“名”。当然,发现榜名校的苍蝇式培训机构,应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以净化风气。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
短评:AI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夹带着前所未有的法律、道德等问题。强制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一是明辨真伪。添加标识,可以让受众知晓此内容是否为AI合成,从而判断是否可信,不给合成内容以假乱真以空间。二是保护原创。AI合成作品添加标识后,也即承认了对他人已有成果与合成技术的使用,以便与原创作品区别开来,避免用同一规则评判合成作品与原创作品带来的不公平。三是明确责任。AI合成内容发布者应添加标识。发布平台有审核责任,需对未标识或疑似生成的内容添加风险提示。AI技术挟利弊而来,如一柄双刃剑。如何兴其利而除其弊?添加标识让其以真实面目示人就是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期不少商家遭遇“AI毁图退款”——买家用AI给商品图加滤镜伪造破损,平台自动审核通过后,商家钱货两空。
短评:商家钱货两空,问题出在平台的审核上。审核是自动的,运用的是技术。“AI毁图”是人工操作的,运用的也是技术。这个逻辑过程,骗子运用技术骗技术,而被骗方平台,却只有技术没有人工加入。自动审核,还是离不了平台方的责任心呀!平台方责任心缺失,给商家造成了损失,应当赔偿,天经地义!当然,对“AI毁图”的骗子绝不可姑息。一旦发现此类分子,当穷追不舍,使其现出原形,接受法律与道德的审判,承担法律责任,接受舆论谴责。平台方对“AI毁图退款”骗局听之任之,不加强审核堵住漏洞,将失去卖家,最终也失去诚实的买家而垮台。揪出“AI毁图退款”骗子,不仅仅是保护卖家,其实也是保护平台自身。
日前,一位被拖欠工资的劳动者,向云南省蒙自市人社局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员在受理案件的同时,为他登记求职信息、匹配技能培训,不到一周,他便顺利入职新公司。这得益于蒙自市人社局打造的“仲裁+就业”服务。这一服务通过将就业服务端口前置,仲裁机构主动对接就业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劳动保障服务,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即可维权、上岗。2024年以来,该服务已助力130余名劳动者实现“维权即转岗”。
短评:有一些用人单位,员工提起劳动仲裁即意味着失去工作,而又有一些用人单位拒绝录用有申请劳动仲裁纪录的员工。这就让不少员工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对提起仲裁维权心存顾虑。劳动法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蒙自市人社局的“仲裁+就业”服务,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减少了劳动者维权的顾虑,而且在为劳动者维权同时,把“促进劳动就业”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仲裁+就业”服务,让劳动者感受到了劳动法的温度,劳动者对人社局及仲裁部门当然信服。部门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如何,看看其服务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