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群言堂

黄帝的统一之功

——文明探源新思之十二

汪金友

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共同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毛泽东亲自撰写了一首四言诗《祭黄帝陵》,由林伯渠在公祭仪式上宣读:“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我们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学会打仗的?在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的时代,别说打仗,连场大的争斗也没有。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但从来没有几千人几万人,扭在一起打打杀杀,非要争个你死我活。

中国人的第一场战争,可能就起源于黄帝。他先发动阪泉之战,征服了炎帝。接着,又发动涿鹿之战,杀死了蚩尤。

每一场大战,都是短兵相接,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但换个角度去想,如果没有黄帝发动的这两场大战,可能就没有华夏民族的统一。所以,多数历史学家,对于这两场战争,都给予了肯定。

很多史书有关于黄帝的记载。《归藏》说:“昔黄帝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於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尚书·吕刑》载:“蚩尤惟始作乱……皇帝清问下民……”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也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在这里,已经把黄帝大战蚩尤的原因和过程,都说得非常清楚。

到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得更详细了:“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当时的情况,就好比“三国演义”。黄帝占据着陕西、山西和河南一带,以游牧为主。炎帝占据湖北、湖南一带,以农耕为主。蚩尤占据河北、山东、江苏及湖北一部,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按照《史记》的说法,神农炎帝下边的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而炎帝却没有能力管束他们。于是黄帝出兵,以武力征服了这些诸侯。接着,黄帝又组织了更多的军队,与炎帝在坂泉决战。这个坂泉在哪?有河北涿鹿,山西阳曲、运城,河南扶沟等几种说法。当时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最后炎帝失败,把地盘交给了黄帝。

征服了炎帝之后,黄帝又把目光投向了蚩尤。相比之下,蚩尤的实力要比炎帝强大得多。他不仅是东方九黎部落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而且很早就掌握了青铜制造技术,武器先进,能征善战。据说,黄帝曾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后来,双方在涿鹿决战。最终黄帝逆转战局,斩杀蚩尤。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600年至2700年。传说黄帝于公元前2698年登基,公元前2697年改元。由此,黄帝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帝王,被列为五帝之首,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的最大功劳,不仅在于最早统一了中原,建立了最初的国家制度,更在于他顺应历史潮流,关心民众生计,通过播百谷、植草木、制衣冠、建舟车、定音律、发明文字、研究内经,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开创了中华文明的雏形。

《孟子·离娄上》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古往今来,想“得天下”者不少,但如果得不到民心,即便一时得势,也终成泡影。

(参考资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出版《山海经》第21页、146页,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史记》第1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中国神话故事》第28页、31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中国历史故事——悠悠太古》第30页,2024年3月30日《光明日报》)

2025-09-05 ——文明探源新思之十二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74847.html 1 3 黄帝的统一之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