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日前,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短评:曾几何时,以“专家”“教授”“权威”“祖传”名义向公众“科普”医疗知识、“讲授”治病方法的宣传,在网上泛滥。人们往往被他们的头衔和口才所迷惑,信任他们,并按他们的指导购买药物或服务。然而,善良的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的身份可靠吗?对于“自媒体”从事医疗科普,国家要求其有一定的专业资质,并将此资质在账号显著位置展示。“自媒体”所在平台对资质的核查、认证、展示负有责任。当您再面对“自媒体”的医疗科普时,不要被其天花乱坠的话语所左右,请看其资质。毕竟,有资格说话且对自己的话负责任者,才值得信任。
据《人民日报》报道,苏州高新区的一家老年公寓,积极探索新模式,日前通过招聘志愿者筛选适合的年轻人,通过者只需每月支付200元至300元的房租,就可以入住老年公寓。此举既给老年公寓带来了朝气,也让年轻人多了家的感觉,可谓双赢。
短评:多接触、接受新鲜事物,是延缓衰老的有效途径。不要总有意无意地提醒老年人“你老了”,而应常让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最新进步变化。让年轻人入住老年公寓,就是让阳光驱散暮色,让新风吹起微澜,让老年人有“日日新”之感。那些还在给老年人牢牢贴上“老”字标签的养老机构,不妨借鉴一下这家老年公寓的做法,不要把养老事业死板地做成陪老年人耗尽生命力的末路产业,而应积极地为夕阳红增添亮色。当然,年轻人为老年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有助于自己思考人生,汲取经验,在奉献社会中增强责任感,获得成就感。
日前,有博主反映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一餐厅涉嫌“缺斤短两”“阴阳菜单”,引发关注。同样的菜品,却有两副“嘴脸”:本地人消费只要198元,外地游客却需支付298元。
短评:“缺斤短两”,涉嫌消费欺诈。对本地和外地消费者实行两种价格,是典型的消费歧视。无论是消费欺诈,还是消费歧视,都有违诚实信用原则,都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都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破坏,都是失德与违法行为,都应受到谴责、惩处。害人如害己。无诚意待客之心,却有宰客牟利之术,这样的生意注定不长久。内心阴暗者,生活无阳光。生意好坏,既要看市场,也得观自身。若能靠奸诈发家,这世间谁还走正道?不干德有损、法不容的勾当,方能心安;心安,方能行稳;行稳,方能致远。
近日,《法治日报》关注了城市群租房乱象。记者在一套民房中看到,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客厅里,并排摆着3张大床,床与床之间以置物架隔开。阳台上也摆着一张约1米宽的床。除去这些,房间里仅剩下“L”形的通道供人走动。大床日租100元,阳台床位日租60元。
短评:群租房乱象,在移民城市、人口净流入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现象有着不少隐患,最突出的就是消防与建筑物安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须综合施策,联合执法。首先要通过宣传,使房东、中介懂得出租不符合安全要求房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次要向承租人宣传租赁不符合安全要求房屋的危害。第三要引导企业为外来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宿舍。最有力的措施是组织建设、消防、城管等部门进行日常综合执法检查,坚决消灭群租房带来的隐患。没有安全保障,发展成果可能随时归零。群租房乱象,不能再乱下去了。
据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在南宁东开往杭州西的G1546次列车上,“00后”列车员覃云昊手上的塑料袋里,竟装着上百份不同年级的小学试卷,遇到孩子吵闹就会上前“奖励”一张,完成试卷的小朋友和安静乘车的小朋友还会得到一张时髦贴纸。
短评:列车员自掏腰包让车厢内的“熊孩子”不再吵闹,其敬业与奉献精神值得点赞,但是,并不值得推广。因为,维护列车秩序,不能靠加重员工额外负担。既然列车员可以用“奖励”的办法让车厢内的“熊孩子”安静下来,铁路官方为什么不能将此方法吸取到正常服务管理中呢?如果这种方法能成为一种制度,岂不比个别员工的觉悟与境界更可靠?精神是引领,方法是技艺,制度才是保障,才有刚性。实现管理的长效,非得有科学有效的制度不可。
据《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云南玉溪有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一早一晚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若未按时完成,则会收到老师在班级群中的点名提醒或电话催促。此举被质疑是形式主义做法。目前,当地教育体育局表示已责令相关学校整改。
短评:学校要求学生家长打卡,目的是保障学生的暑期安全,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可以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好心”确实给学生家长增加了负担,造成了不便,尤其是一旦没有按要求做,还有类似“处罚”的公开点名或催促,这是对家长的不尊重,让人不好接受。当“好心”转化为他人的“负担”时,就有必要考察操“好心”者与承受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了。学校让学生家长为学生暑期安全打卡,提倡是可以的,若对“不听话”者实施处罚,哪怕只是口头的,也绝无此权利。如果能多做些解释工作,让人体会到此“打卡”中的关爱,从而赢得家长的主动配合,可能效果会更好,最起码不会让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