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知“止”者智

梅会林

1919年,弘一法师送给好友夏丏尊一幅字,上书“知止”二字。那时,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已一年零一个月。弘一法师是近代罕有的奇才通才,在文学、书画、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然而在巅峰时刻又选择了放下。他把对人生的理解和智慧写进了《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书里。他说:“这个世界没有天大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知止,就是适可而止,在为人处世上把握分寸,不有违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法律。人生在世,会面临各种诱惑和陷阱,能不能守住底线,是否能止住欲望的执念,是对人的一种考验,关乎人的道德修为、良知和对法律的敬畏。南北朝傅昭在《处世悬镜》中有一句箴言:“止为智”。一个“止”字包含着修身的重要智慧,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处世之道和保持人生自守的明智之举。据《世说新语·德行》记载:东晋时期名士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殷浩认为的卢属于凶马,性烈,不利于主人,劝他把马卖掉。庾亮回答说:“我宁肯让自己继续不安,也不能把祸事转嫁给别人。”可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深思,如果把的卢卖给别人,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伤害,恐怕与庾亮也脱不了干系,庾亮自己会惹上麻烦。庾亮拒卖的卢,显然有一种知止的智慧和清醒。

遭遇不测或身处艰难处境时的表现,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心性修养。抱朴守拙,安于平淡,无疑可以远离坏心情,保持较高的生活幸福指数。王守仁写过一篇《胡凤仪先生九韶》,讲到胡九韶家境贫苦,耕读养家,仅仅能够得到温饱。可他知足安乐,常觉得自己有福气。妻子笑他迂腐:“我们一日三餐都是菜粥,哪里来的福呢?”胡九韶却说:“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乐业,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正如老子所说:“知足之足,常足矣。”

生活中有多少人懂得知足者富、知止者安呢?不少人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得陇望蜀,永不知足,直至被贪欲吞噬,走向灭亡。曲阜孔府内院墙上画有一个叫“四不像”的怪物,龙头、狮尾、驴蹄、麒麟身。据说,世上本没有这种东西,它是孔圣人为教育后代想出来的。这个怪物,经不住外界的诱惑,看见宝贝就想夺,先后抢了8种宝贝,仍不满足,张着血盆大口要去吞太阳,结果掉进汪洋大海,丢了性命。不懂得知止的人,终会如“四不像”,葬身贪婪深渊。看看近些年披露的贪腐案例,那些人“不收敛,不收手”,以“下不为例”“别人也这样”放松自己,最后被绳之以法。“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他们痛哭流涕地忏悔,但为时晚矣。

明代刘基在《拟连珠》中说:“能盈不能谦者,虽成必毁;知进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和“止”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具有辩证关系。“进”,是前行的一种精神,需要的是勇气与奋斗;“止”,是前行的规则,需要的是理性与遵守。只止不进,难以实现目标;只进不止,物极必反。进止有度,方能行稳致远。

知止,须先克服贪婪妄想。《吕氏春秋》有言:“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若如圣贤每日三省吾身,过滤思想杂念,扫除心灵污垢,培养冰壶秋月节操,增强对舆论、法律的敬畏意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平常心,知止的境界自然就达到了。

2025-08-08 梅会林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69103.html 1 3 知“止”者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