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广州市南沙区出台若干措施,宣布面对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推出一揽子人才政策:在校生来南沙考察可享3晚免费住宿、应届生(含离校两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面试7晚全免,入职或创业再享15晚“过渡期”免费住宿。
短评:南沙区的人才政策妙在“一揽子”,即涵盖人才到此求职的起始、落脚成功全过程。为什么该区的政策能够如此细致、体贴?因为此政策的制定者完全站在求职人才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心把政策打造成帮助求职人才解决实际困难的钥匙。目前不少地方在抢人才,这其实是一种区域竞争。如何在区域竞争中拔得头筹?吸引人才的政策是一个关键因素。哪里的政策更养人,人才就往哪里走。人才政策制定者,一方面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人才,另一方面必须想着人才需要什么,我能为人才提供什么,这样才能在招引人才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日前,黄山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开考,考生汪女士因为被大学室友偷改报考信息,差点无法参加考试。嫌疑人程某在校期间与汪女士一同买火车票,掌握了汪女士的身份证信息。在得知汪女士报考公务员后,程某用汪女士身份证信息登录报考页面并破解“密保问题”后,偷改了汪女士的报考信息。汪女士突然发现,自己填报歙县某岗位,不知何故被修改成了黄山区某乡镇岗位。报警后程某落网。程某称,与汪女士并无矛盾。最终警方开具证明,汪女士顺利改回填报职位。程某因涉嫌违法被处以行政拘留。
短评:有嫉妒心理的人,就是见不得他人好。对这种人还是远离为好。有这种心理的人,最好及早调整心态,把待人友善作为自我救赎的良药。当然,若沉溺于嫉妒心理不能自拔,害人之时其实也是在害己:失德时要受舆论谴责,违法时必受法律制裁。阴暗心理不可能有灿烂人生。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西安交大近日发布通报称,网上有人反映该校副教授王某某在其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涉嫌学术不端。学校对举报涉及论文开展调查后认定,相关情况属实,已经与其解除聘用关系。据网友披露,王某某这篇“论文”抄自东欧现象学学者克里斯蒂安·乔坎于2015年发表的英文论文,“除了第一句话,这篇文章全是翻译乔坎的英文论文”。
短评:抄袭剽窃,是对正常学术空气的污染,是对学界规则的破坏,是对守规矩做学问、搞科研者的伤害。不及时查处此类学术蛀虫,任其疯长,势必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科教兴国、创新发展都将成一纸空谈。对于剽窃者的处理,不应止于仅让其“住手”,还应进行惩罚,比如这个剽窃他人论文者,仅将其解聘显然还没有让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也不足以震慑有此种企图的同类。为什么不剥夺他的学位、取消他的职称呢?把本不属于学术圈的异类清除了,风才会清,气才会正。
在苏州市近期推出的“换位跑一次”、优化营商环境活动中,7名机关干部全流程沉浸式体验新就业群体工作。其中“‘85后’副局长体验送外卖”格外引发关注。这位“85后”是苏州市相城区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两周外卖送下来,他体会到“骑手工作比想象中辛苦”“平台派单时间卡到秒”“高峰期甚至上厕所都要规划时间”“一些老小区单元门特别难找”,提出了优化“暖蜂驿站”点位、满足骑手充换电需求等具体的建议,以便更好服务骑手。
短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是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完全想象得到的。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干部不深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就难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决策、搞管理就只能跟着感觉走,难免犯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副局长送外卖,了解了一线劳动者的疾苦,掌握了行业中存在的瓶颈,这对于他密切与劳动者的感情、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都大有益处。人家已经走到基层抓到了“活鱼”,那些还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凭空发号施令者,你还坐得住吗?
据《宁波日报》报道,宁波市北仑区出租车网约车服务中心日前开始运营。该中心面积约1900平方米,可以提供充电、维修、休憩、培训等八大功能的服务,意在成为司机“有归属、有保障、有温度”的温馨家园。这里不仅有热饭热水,还可以娱乐健身,一运营,就受到了司机们的欢迎。
短评:网约车、出租车,属于城市公交的一部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也是司机们的就业门路与养家糊口的工作。无论从城市建设与发展,还是从稳定与民生来看,都应让网约车、出租车行驶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都应善待司机,尊重他们的权益,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人性化服务。一些地方对网约车、出租车的管理,侧重于收费,而很少有服务,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服务,这怎么会不造成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呢?管理从尊重被管理者开始,让被管理者有尊严地劳动,明白管理的目的是让行业更好地发展而不是杀鸡取卵,这才是网约车、出租车管理的应有之义。北仑区建成的服务中心让网约车、出租车司机们感到了温暖,那些还只专注网约车、出租车收费的地方,是不是也该改进一下自己的工作了?
据央视网报道,某黄焖鸡米饭后厨乱象曝光后,有外卖员表示,他们很少点外卖,因为取外卖时亲眼所见,有一些店很难保证食品新鲜和干净。黄焖鸡、麻辣烫、盖浇饭、炸鸡、水果捞……有十类外卖,他们自己都不敢吃。
短评:外卖员不敢吃自己送的外卖,外卖食品安全问题,怎能让人安心?相关部门对外卖食品的监管,不能只等着有买家投诉才出手,而是应当前移,对其场地、原料及加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变“事后处理”为“事前把关”,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外卖食品安全。买家点外卖多先看卖家评分,若把相关的监管结果纳入评分体系并占很大权重,也可使买家绕开食品安全陷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怕魔高,就怕有驱魔职责的道士太懒,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