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增岁月人增寿”是常情,“人增岁月楼减寿”也是事实。在古今建筑的穿越中,发现一个怪现象:古时人均寿命短,但建筑寿命长。及至当代,人均寿命提高了,某些建筑却短命了。
古代的“短”与“长”好理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医疗水平有限,特别是没有疫苗,疾病、瘟疫加之战乱,人均寿命自然低。由于科技发展,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之医疗科学进步,至19世纪初,人类平均寿命由早先的二三十岁、三四十岁提高到六十岁左右。尽管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落后,但古人做事扎实,“丁是丁、卯是卯”,建筑的寿命大都长。长城,赵州桥、布达拉宫、大雁塔、北京故宫等,千百年屹立而不倒。不仅著名大建筑,土坯房也长寿。黄骅市古贡枣园内现存明清看护枣园的两处房屋:青砖墙基设芦苇隔碱层,其上土坯砌筑,芦苇苫顶,木制门窗,仍保持原貌。的确,古人深谙“土木之工,不可擅动”,精工细作,寿命更长也合情理。
天翻地覆今胜昔。2019年8月,新华社发布消息:“1949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岁。”另据消息,2022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8.6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2岁。但遗憾的是,某些建筑的寿命不仅未随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而提高,反而下降了。尤令人痛心的是,前些年沸沸扬扬的“楼倒倒”“楼坏坏”“楼脆脆”刚过,近年来,“馆塌塌”“桥垮垮”“路陷陷”又起。2023年7月,齐齐哈尔市34中学体育馆楼顶坍塌,11人死亡,7人受伤;2023年8月,吴堡黄河大桥数百米桥栏杆被风吹断;2023年11月,佳木斯市桦南县一体育俱乐部屋顶坍塌,3人死亡;2024年2月,宿迁“鲁班奖”医院大厅垮塌;2024年5月,梅大高速塌方,48人遇难,30人受伤;2024年7月,建成不到6年的陕西丹宁高速柞水大桥垮塌,25辆车坠河,38人遇难,24人失联;2024年12月,吉林白城滑冰馆顶部坍塌……凡此建筑减寿短命,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若问现今某些建筑何以福浅命薄寿短?有个“万张问答”,或道出个中原委。1996年,北京西站竣工不久,万里听说有多处漏水现象,问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北京西站工程建设总指挥张百发:“怎么搞的?咱们当初建人民大会堂,都多少年过去了,到现在连个插销都没坏过一个。”张百发说:“哎呀万老,当时我们怎么干活儿的,那么认真,现在找不到这样的人了呀。”(《张百发纪念文集》第200页)简阳沱江大桥“三爆”,正是“万张问答”佐证。该大桥1967年始建,全长590多米。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排查中被专家评定为危桥并决定拆除重建。数日后,随着一声巨响,均放在大桥2000多个钻孔处的380公斤炸药,顷刻让大桥笼罩在氤氲中。待烟雾散去,来向大桥告别的民众和炸桥专家双懵:除放炸药处炸出个洞外,大桥岿然不动,依然完整,“桥坚强”名号不胫而走!专家们又组织二次爆破,炸药量增至两倍达760公斤,然而这桥依然伫立。经过两次爆破,这桥确实不能留了,无奈之下,专家又组织“三爆”,大桥这才卧倒。可想而知,上世纪60年代,虽然资源匮乏科技不及现今,但那是个不掺假的年代,干啥都实在,特别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领衔的大桥技术团队,用实打实材料加百分百用心,造出了朴又朴、坚益坚的“桥坚强”。
嗟乎!察建筑古今,究长寿基因,还须匠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