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聊天

为文三诫

齐世明

文友来访,见我正读杂文家杨光洲新出的大著《光洲评论》,很有冲击力的封面让他眼睛一亮,读着天头上印着的十二个字:“平民立场,独家观点,良心杂文”,不禁赞道:这是树起一面旗呀!不过,做到难矣!

我说:树起一面旗,评得剀切。这做起来是难,但,这正是一名优秀的杂文家当有之义,也是针砭当下杂文时弊的清醒之举。

何为杂文时弊?

如一些地区一段时期唯GDP论一样,近年来,由于阵地收窄,杂文发表不易,有的杂文作者遂生“篇数”思维,或称“数量”追求,不管咋发的,能发就是“好猫”。开杂文会时,成绩单就是列篇数,有个一年发了近百篇者,说完数字,那张嘴撇的,能挂上一只喇叭!

在这“篇数”思维,或称“数量”指挥棒下,杂文界出现三大乱象:

一、“快递公司”处处开。扫描当下,书画界有一妙喻,把缺乏创意、只会模仿的画家戏称为“搬家公司”。而文学界包括杂文界的“搬家公司”“快递小哥”,可能比美术界的还要忙碌吧?确乎!心浮气躁这一时代病缠身,多少人坐不住,读不进,学不深,想忒多,一门心思要走红、暴富、速效,捷径嘛,便是“快递”。

杂文界的“快递小哥”先在古人间、别人处,弄一篇千把字的稿子,开头引一段,中间铺一段,结尾顶多再捎两句,全篇十之六七甚至八成是引文,自己只用百八十个字在一段段引文间连缀,好像泥瓦工的“勾缝”。

二、萝卜快了不洗泥。此弊如小说界之“大跃进”。1949年至1966年这17年,全国出版的新的长篇小说总数是200部,就是平均一年出12部。现在,作家们每年都能鼓捣出来两三千部,有些快手,一年竟“产”出两三部来!相比之下,一天两篇杂文,态度还算认真的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速成式甚至“一夜爆红”的成功,只有滥竽充数的“假货”或者是火候不到的夹生饭。一位青年画家向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

青年说:“我常备受困扰,画一幅画只要一天,可卖出它却总要一年的时间。”

门采尔认真地回答:“请你倒过来试试。你花一年工夫画一幅画,兴许一天就能卖掉。”青年照办:观察、写生、构思、创作。后来事实果然如此。门采尔给青年指出的道路,同样适合杂文创作。

三、“米不够,水来凑”。为上稿,凑篇数,有些人机关算尽。上网站、客户端,拍视频,跟着混时评、蹭网红的有之;搜索各内刊,混补白的有之(稿子末尾都要写上“辉煌”的写作简历和头衔,吓人的发稿篇数,“砸晕”内刊编辑);最新手段是效仿诗坛曾显赫过的“诗歌万里行”,搞“名作家××地行”,杂文家不灵,都改换“名头”,来自各省即“各省名作家”,深入三、四线乃至“十三线”城市采风,宣传当地,一人在当地报刊发一篇,混个“仨瓜俩枣”。如忽悠功夫“过线”,整个甚奖,“排座座,分果果”,岂不皆大欢喜?

至此,不能不隆重推出古代文人“一大悔”:“悔其少作”。语出东汉杨修《答临淄侯笺》:“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很明显,不满自己年轻时未成熟便去“凑数”的作品。很多古代名家都曾提到过类似的感受。

看看,先贤便是“纯心情写作”,没有读者,更无稿酬,也爱惜自己的羽毛,“米不够,水来凑”的后学们虽不能倾一年(或数年)之力写出“成名作”“代表作”,总可以不月月、周周生产文字垃圾吧?

当然,这种“数字就是硬道理”的现象并非文坛独擅,各“坛”各界都存焉!对此,列宁提出的观点,应该成为我们的遵循: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听我数完这三大乱象,友谓:你看这书封面上还印着“评人评事评古今,论道论理论曲直”,这当是针对乱象的一剂良药了。我说:不错,看作家在书中的“正编”与“副编”,多有佳作,是真正身体力行的。其自序中,还提出“坚持说人话,坚决不昧着良心说鬼话”,这也是我们真正的杂文人应有之坚守。

作者为《沈阳日报》原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辽宁省杂文学会会长。

2025-01-17 齐世明 聊天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22615.html 1 3 为文三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