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同贫困相颉颃的历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一言足以道尽历代仁人志士对摆脱贫困的孜孜憧憬。
广厦,最先安顿的并非寒士,而是最柔弱的群体——寒童。
远在巴西,一座名为卡努阿纳的乡村寄宿学校深藏托坎廷斯州的热带草原,汇聚540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土著子女与流浪儿童以及孤儿,就学免费、教材免费、校服免费、三餐免费、医疗免费。它并非以校命名,而取名儿童村。
村,或许与自然相映照。
广袤的草原连接无垠的天空,儿童村与地质风貌、湖光山色、风土人情融为一体,犹如从亚马孙流域破土而出,勾勒一片原始风貌与现代技术兼备的自然场所。建筑主体就地取材,采用本地特有的一种乔木为材,名曰brasilium,巴西国名即源自此。层层叠叠,丫丫叉叉,构成墙、栏、柱、梁,甚而教室的桌和寝室的床,恍如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大型顶棚亦由交叉叠层的木材组成,为学生遮风挡雨。悬挑的顶棚意在营造一个中央空间,联通室内外,形成一座俯瞰周边的大型观景平台。正因为“对巴西本土建筑的再创造”(2018年度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优秀奖颁奖词),利用泥土热性能,且发掘构造土技术,置身如桑拿般体感的热带,儿童村才无须空调来降温除湿。
在儿童村的庭院里,周边的塞拉多、亚马孙和潘塔纳尔这三大生物群落的相遇。其庭院所营造的景观予以重构,由此呈现一个以当地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实景课堂。庭院中央设有水池,鱼儿畅游,可用来收集屋顶雨水。雨水充沛的日子,学生将溢出的水送回附近河流。儿童村就像一所草原上的儿童乐园,其一物一力无不体现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并不止步于课堂书本,而须融入本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校园与自然的空间界限仿佛消融,欢腾于此的学子宛若印第安人原始部落联盟的牧童,更似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欣然接受自然的洗礼。
村,必然跟家庭相依恃。
儿童村内分布两个群落:男生与女生。45个6人间宿舍均配备卫生间、淋浴房和洗衣室。每间无须编号,学生只需认准各自独特的图案门板,绝不会误闯他室。宿舍与宿舍不再并肩接踵,相连的是不同类型的互动空间,如电视厅、阅读角、阳台、中庭等。由功能场所切割,学生拥有更多私密生活空间,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激励个性发展、优化学业表现。
作为非家庭环境,校园极难效仿家庭为学生提供温暖和能量。但学校既是学习世界亦为生活世界,校园犹如家园,既可慰藉精神又可放飞心灵。提升学生对于儿童村的归属感,学校不再作为单一的学习空间,而被赋予“家”的意义,好似《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儿童村的设计旨在为当地学生提供一座“异乡之家园”。
良好的建筑设计体现卓越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主席称颂儿童村“改善学校儿童的生活和福祉”,由此彰显优秀学校建筑设计“不可估量的价值”。儿童村为孩子营造一个梦想空间,荣膺2018年度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优秀奖,并问鼎2018年度国际教育建筑大奖,实至名归。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得以全部攻克,然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以乡村全面振兴擘画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乡村人才振兴乃浓墨重彩。在希望的田野上打造一座座拟家的学校建筑,大庇天下村童俱欢颜,既能满足乡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亦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更多独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