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李清照长啥样

刘效仁

近日读到一篇访问纪实,题为《去青州看李清照:安得情怀似往时》。作者写到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济南章丘区)纪念祠正厅归来堂,有中年李清照的汉白玉雕像,“跟想象中比较吻合。这位能饮酒、擅博弈、笑傲前辈名家的奇女子,定然英气逼人,眉宇间就该这样透着睿智、稳健。”

读此,不禁莞尔。如我国当代作家、艺术评论家,《尘埃与灵光——李清照传》(2025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作者周文翰所论,李易安的相貌是“空白”。

政和四年新秋,赵明诚(字德甫,又德父)曾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后代研究发现,李自己及同时代人都没有提及过她的相貌。包括她的享年,亦是空白。

李易安一生为闺阁女子,无法如士人那样求学、出仕(政府高官专有画工造像),仅仅以赵明诚未亡人自居,故而时人对其记述屈指可数,致关键史料付之阙如,亦在情理之中。

宋代学人王灼称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曾被授予奉议郎的朱弁,亦赞其“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足见其诗作尤胜于其词作。惜乎,残留至今,让人可信的其诗、词、文加起来,不足百首(篇)。大量文本的散失,对后人研究李清照的生命、文学及文化史,实为憾事。

清代冯梦龙在小说《谐儿志》中,曾描写过李清照“颜如桃李,眉目如画,鬓如新月”等。唐朝,以胖为美,胖美人杨贵妃“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宋朝,或以“瘦”为美。因其在词作中经常使用“瘦”字,如“绿肥红瘦”“新来瘦”“人比黄花瘦”等,于是人们即推测李易安实为“李三瘦”。

近来有人借用AI还原“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额头饱满,面如满月,眉如远黛,双眸似秋水,肤若凝脂,略带婴儿肥。后代画家也多有李易安的写意图。百度一下“历代名画家所画的李清照像”,竟然多达1857张。丰富,多姿,异彩纷呈,反倒让人更不知其容颜。

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女性文化英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生命本体,音容模样,即映射了众多作者和千万读者的心理需要,即符合“才貌双全”的格式和范式。是故,几乎所有的李清照传记、文章配图,都优雅而美丽着。

无论怎样,一个“清丽其词”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华”即美颜,美肤色,也美五官。李清照16岁时即写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惜春惜花惜年华易老;《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摹写女儿情态中的那份娇羞——能写出如此灵动佳美文字,吟诵清丽婉约的女子,一准就是个美女子,俏女儿。

尤其《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压男儿,豪气干云的英雄气;其中《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既悲叹宋室之不振,亦慨叹江山之难守。“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荡气回肠。既是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亦是整个国家与民族深层苦难的真实写照,私人写作自此跃上了国家叙事的层面,具有了深重的现实意义和史诗价值。

再看“端庄其品”。心灵美的人,模样自带有善良、柔和、亲切,其容貌必定和蔼可亲,端庄可敬。李清照酷爱金石文化,宁可“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在战乱年代,独自一人押送着那么多收藏宝物,一路追着“帝踪”,直至把遗留下来的古董文物进献朝廷。绍兴十三年,完成《金石录后序》后,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这份道义担当,家国情怀,如此诗性、知性和智性,岂不是巾帼英雄!胜却佳丽无数!

人们大可以读其美词,享受其词汇的丰富之美,韵律的和谐之美,既灵动又端庄、既婉约又豪放的情怀之美,大可足矣。至于她长得啥模样,何必纠结和挂怀呢?

2025-11-14 刘效仁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86945.html 1 3 李清照长啥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