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座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遐迩。念珠供奉处,只有寺里的住持和七个弟子知道。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住持觉得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能使佛法发扬光大。可是,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住持对七个弟子说:“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就不予追究。”但弟子们都摇头否认。几天过去了,住持又说:“只要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还是没人承认。此时,住持不无失望地对弟子们说:“明天,你们都各奔前程吧。拿了念珠的人,想留就可以留下来。”第二天,六个弟子带着行装悄悄离开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了下来。
住持问留下来的弟子:“念珠呢?”弟子答:“我没拿。”住持问:“那你为何不说清楚,要背一个偷窃罪名?”弟子答:“这几天弟子们都在相互猜疑,唯独有人站出来,才能让大家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住持满意地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位弟子手上。
这虽是一个不知真假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理。本来,世上许多事情是无须解释的。因为,理解你的人,原本就不用解释;不理解你的人,再解释也没用。那些智者和心明如镜者,往往对某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看得十分清楚,根本不需要你解释;而那些愚者和心术不正者,任凭你怎样解释,他们都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评判标准去看人待物,你解释得再清楚也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比解释更重要、更紧迫的是勇敢地扛起责任。这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担当。所谓担当,就是别人不敢站出来的时候你能挺身而出,别人不愿忍受的时候你能忍辱负重,别人不想付出的时候你能倾情奉献。担当,不仅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有时还得冤不叫屈。
其实,对个人来说,受点误解、委屈甚至嘲讽、辱骂,也不见得是一件很坏的事。这些经历,或可磨炼人的忍受力和意志力,使人变得越来越坚强。举凡成大事者,大多是在忍受责备、委屈乃至屈辱中走向成功的。司马迁忍受宫刑之屈而奋笔疾书,留下千古《史记》;韩信忍住胯下之辱而发奋努力,成为一代名将;勾践忍藏灭国之仇而卧薪尝胆,终圆复国之梦……现实社会中,更有不少人倾心尽力干事业而无暇顾及那些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苛求者、讽刺者乃至诽谤者。他们正是凭着默默担当、孜孜奉献,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然而,作为集体和组织,就不能让那些敢于担当的人遭受不该遭受的委屈、背负不该背负的包袱,不能让他们流汗流血又流泪。有个成语叫做“任劳任怨”,意在赞赏那些既能吃苦耐劳、又能忍辱负重的人。然而,任劳者兢兢业业工作,本已付出大量汗水和心血,倘若还要遭受各种不应有的冷嘲热讽、责怪埋怨甚至栽赃陷害,不仅对任劳者不公平,更易使人们有意无意地认同“吃力不讨好”的价值取向——事做得越多,遭责备越多,苦吃得越大,受委屈越大;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与其任劳任怨,不如少劳少怨、不劳无怨。这就会使勤勤恳恳干事、默默无闻奉献的正能量难以得到弘扬,让不愿吃苦耐劳、不敢担当作为的负效应不断滋长蔓延,害莫大焉!
有位老实人说过一句话:“不怕苦干就怕白干,不怕任劳就怕任怨,不怕自己吃苦就怕别人挖苦。”可见,我们在倡导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同时,尤须营造让担当者少担忧、任劳者少任怨、多劳者多受益的良好环境。唯有如此,才能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才可更高效地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