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鲁迅的“读书观”

刘吉同

“我向来是不喝酒的,数年之前,带些自暴自弃的气味地喝起酒来了,当时倒也有些舒服。先是小喝,继而大喝,可是酒量愈增。食量我减下去了,我知道酒精已经害了肠胃。现在有时戒除,有时也还喝,正如还要翻翻中国书一样。但是和青年谈起饮食来,我总是说:你不要喝酒。听的人虽然知道我曾经纵酒,而都明白我的意见。”(《集外集拾遗·这是这么一个意思》)鲁迅以喝酒喻读中国书,意思很明确,但文字有些隐晦,不过下面所言就旗帜鲜明了:“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

其实,鲁迅读了大量中国书,才有了他的“读书观”。“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正如要说明吸鸦片的弊害,大概惟吸过鸦片者最为所知,最为痛切一般。”(《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正如周作人所言:“他的反对青年读古书的缘故正由于他自己读透了古书。”(北京出版社《鲁迅回忆录》第832页)浸染在中国书里的封建毒素,比如三纲,鲁迅深知其害,而他的希望是:“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华盖集·忽然想到》)但读古书,与之只能南辕北辙。而外国书里恰有这种元素。鲁迅非常推崇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对其《玩偶之家》中的主角娜拉尤为重视,原因就是易卜生的作品满足了鲁迅的期待。剧中娜拉与丈夫有段对话:“丈夫: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娜拉:这些话我现在都不信了。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这真是一篇掷地有声的“做人宣言”!读这样的书无疑才符合迅翁所愿。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对“鱼翅”的论述也应说说。一个穷小子偶然得了一所大宅子,对屋内原有的东西,迅翁说首先要“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象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鲁迅的这个思想很伟大,也告诉人们如何选择精神食材。不妨展开讲,比如孟德斯鸠、林肯、爱因斯坦、胡适等等,不能因为他们是来自“大宅子”,就将其思想“抛在路上”,而是“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象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有这样的认知。两年前我看到一段视频,上海某公园里小伙读外国诗,被保安怒斥:中国没有诗了吗?保安之斥与鲁迅的思想显然背道而驰,显然是受了某种思潮的影响。

书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食粮,直接关系到人的灵魂的塑造,故鲁迅才苦口婆心地劝人们怎样读书:“用秕谷来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准风月谈·由聋而哑》)故需要对那些“秕谷”格外警惕。我读《资治通鉴》,觉得书中充斥着阴谋、杀戮、荒淫,诚信、秩序、契约、仁爱等文明元素,像珠峰的空气般稀薄。靠吃这样的“秕谷”去增强人们的营养和健康,无异于缘木求鱼。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再健全,也只能做这种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呐喊·自序》)“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可见鲁迅的心在滴血!故才呐喊要“改变人们的精神”,其“读书观”无疑是他重要的精神遗产。

2025-09-26 刘吉同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79134.html 1 3 鲁迅的“读书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