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十六个家庭,父母学历背景不一,孩子爱好禀赋有异,但他们的教育又很相似:从容自如且成本低廉。由义乌作家何建农主编的新作《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最近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家庭教育。
他们看重成绩,但他们把做人看得比分数更重;他们看重名次,但他们从未强求孩子要考到第几名;他们有名校情结,但他们始终尊重孩子的选择……所以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论遇到来自学业或生活中的不如意,都能做到从容自如地应对。有了这份从容自如,教育自然会闪耀出理智的光芒。
他们的孩子很优秀,但也会有成绩的下滑,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贪玩,有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不能自拔。可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从容自如,让他们有耐心、有办法、有智慧去面对、去解决。从容自如的教育还会生发出更多的信任和鼓励。他们有的孩子学业成绩欠佳,上高三时还是后进生,结果考上了985高校;他们有的孩子是贪玩的问题学生,后来上了北大;他们有的孩子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结果一路向上,取得了顶级大学的博士学位。试想,如果只有冷眼、批评和训斥,会有这样的学业逆袭和人生转变吗?
当下的教育,不支出就难以消除“不接受培训就要落后”的恐慌。书中,十六个家庭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进过什么辅导班,也没请过什么家教。能够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家长具备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其实不然,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家长,不可能既当家长又当全科老师。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不会学的孩子,不论怎么教也是枉然。“学”,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笨孩子变聪明;反之,坏习惯能让聪明孩子变笨。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志向、兴趣、意志、责任心,当然也需要赞许和成就感来支撑。这些支撑学习的力量的形成和获得,是教育孩子当中真正的困难所在。
此书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不仅为这些方面的培养提供了思维的角度,更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有读者一定会说,有能力也不一定有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家庭教育是不需要专门时间的。就家庭教育而言,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内容。遇物则教,遇事则诲,不需要专门的场所、设备和特别的设计,用心即可。失败的教育往往是:用心不够,用力过猛。把家长的角色当事业来经营,又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可以说是此书中每一位家长的共性。
决定人的成长和发展,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校教育。当然,这需要家长的不断学习和反思,家长的自我成长是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先决条件。此书中的孩子优秀,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的家长同样优秀。我摘录几句书中家长的观点——
孩子不是父母与别人对比的筹码,所以请不要把别人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时代和背景,父母要做的就是适时的鼓掌和肯定。
父母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等待,孩子就多一点自信、多一点进步、多一点快乐。
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远比分数更重要,各种良好的习惯、品行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培育,从点滴小事入手,让孩子沿着正确的人生之路前行。
一切学习活动的本质,都是自学。
孩子通常是被“痛”醒,而不是被叫醒的,能改变认知的往往都是让他们受到伤害的人和事,所以有时候父母说一箩筐大道理,还不如让孩子受一次挫折。
谁不渴望成绩优秀、表现出色,在成绩不够优秀时,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悦纳、指导和帮助。
没有什么比保护天性和保持愉悦、活力更重要的事情。
父母不能提供动力,就不能给孩子制造压力。
孩子如果在做人方面成功了,其他方面肯定错不到哪里去。学习、生活、工作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之上。
知识学习要“闷火快烧”,如同煲汤开始时的大火烧,时间短、效率高;运用知识要“文火慢炖”,好比汤煮开后的小火炖,时间长、耐心足。
类似闪耀着教育智慧的思想,在本书中随处可见,让我受益良多。
何建农对教育有独到和深刻的理解,他的家庭教育也很成功,“无为而教”,儿子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可以看得出来,编写此书时,他力求每一个家庭教育的故事,保持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家校矛盾的无奈,理想与现实间的困惑,孩子叛逆造成的冲突,诸如此类家庭教育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几乎都涉及了。
这是一本写给家长的书,也适合孩子们阅读,同龄人之间的激励有时远胜家长的千言万语。此书同样也适合老师及相关教育人士阅读,鲜活案例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和基于切身感受的教育感悟,给人的启迪和引发的心灵共鸣是持久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