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AI的突飞猛进,大显身手,让很多作家诗人感到惶恐不安,忧心忡忡。有位著名作家判断“百分之九十的作家写不过AI”。因为AI写得既快又规范,还不知疲劳,效率极高,作家诗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写出来的作品,AI只要几秒钟就能完成,你怎么比,又如何不怕?
由此,我突然想到一个“伪”命题:苏东坡会不会怕AI?这个话题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想象,可能会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但依我所见,假如东坡再世与AI短兵相接,狭路相逢,肯定也会大胆亮剑,以笔为枪,和AI大战三百回合,杀得日月无光,江河倒流,而且未必会落下风。
锐意创新是东坡与AI角力的资本。东坡是中国文化界的全能冠军,才华横溢,学养厚重,无论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还是美食禅学、治水修堤等,他样样精通,无所不能,而且关键都是原创,是开拓者,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是心血与智慧凝聚,是思想之花结出的累累硕果。相比较而言,AI固然也会写诗、作文、绘画、书法,且不乏精彩,但无非都是对前人的模仿、合成、拼凑,是价值不高的二手货、高仿,既没资格申请专利,也不享受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项的较量,东坡肯定是大获全胜,把AI打得落花流水。
乐观豁达是东坡大战AI的法宝。东坡生性乐观豪放,天不怕,地不怕,被人陷害不怕,遭到贬谪不怕,生活困苦不怕,颠沛流离不怕,人生地疏不怕,照样是“一日一笑,此生快哉!”被林语堂称为“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难道说还能怕一个只会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AI不成?东坡的豁达则在于“此心安处是吾乡”,不拘一格,不抱残守缺,善于与时俱进,在困境中寻找生机,于无声处听惊雷,硬是把一地鸡毛过成了风和日丽。面对挑战的AI,他顶多会视之为一种新的“笔墨工具”,照样会泰然自若,宠辱不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情实意是东坡与AI抗衡的强项。东坡一向情感充沛、真挚,悼亡妻王弗,悲痛欲绝,无尽哀伤,“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东坡与弟弟感情很好,互相惦记,中秋赋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爱交朋友,称参寥为自己的“天下第一挚友”,与黄庭坚亦师亦友,和陈季常趣味相投,与佛印来往密切,和巢谷情同手足。有道是“诗不可伪,情至文生”,而AI则没有情感,没有灵魂,不会流泪,不知悲欢,也不会牵挂谁,为谁担忧,没有朋友知己,也没有对手敌人,就是冰冷冷的机器。仅这一项比拼而言,东坡是一百分,AI是零分。
或许还有一种可能,东坡不会简单地害怕或崇拜AI,不会和AI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以诗人的敏锐洞察其双刃性,既借AI技术之利为己所用,又以诗性智慧守护人性温度,让AI成为“清风明月”般的驯服工具,而非主宰心灵的牢笼羁绊。诚如东坡所言:“物之所以能累人者,以吾有之也”——技术是否成为人的拖累,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它,是将其当拐棍、助手、仆役,还是将其当上帝、主子、老板。
苏东坡《定风波》词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AI时代来了,铺天盖地,无所不在,任谁也挡不住,那就要既来之则安之,不论干什么行业,都要有一技之长,过硬才学,敢于创新,真情拥抱生活,备好自己的竹杖芒鞋,就可以像东坡那样,乐观豁达,无所畏惧,吟啸徐行,一路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