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绣湖

杭金古道追今昔

◆随行漫记 王曙光

从义乌市区出发,沿义浦公路,抵达杭金古道起点后宅街道新华村。该古道因坐落于该村附近的石剑坑,亦称石剑坑古道,曾是金华经义乌至浦江,再到杭州的一条交通要道,为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延伸于峡谷山涧的山道,全长约5公里。

资料记载,杭金古道古时是一条著名的古驿道,也是一条官道和商路。过去由石板等铺成,两米见宽,蜿蜒曲折。商贾往来杭州、金华两地,兴盛一时,古道两侧溪涧悠悠,奇岩异石散置其中,风景秀丽。如今古道被宽敞的沙石路面所替代。

沿平缓的沙石路上行,能见一座石剑坑农庄。走不多久,有一木结构的凉亭,供人休憩,继而可见“天外飞石”。不远处,有怪石嶙峋,一石貌似蛤蟆,村里人也有叫“田鸡头”,栩栩如生。附近山涧中,还隐匿着几个山洞。洞口边及四周的溪水大都已经干涸,岁月却无声流淌。

顾名思义,古道大多是古人走过的山径官道,亦有年代久远的驿道之意。杭金古道也不例外。在现代交通迅速发展之前,它属于古时的军事设施之一,同时也是杭州、金华两地的交通、贸易要道。金华早时便很繁盛,宋朝已是“东浙大都”,杭州(时称临安)自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市肆林立,商业迎来发展高峰,马可·波罗赞誉为“华贵天城”。杭金古道作为咽喉要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官道和商路重合后,商贾兴盛便不足为奇了。

另据史料称:义乌一带的客商去杭州、金华方向,除走义乌江、婺江等水路航运,很多时候走杭金古道。他们将当地出产的红糖、南蜜枣、火腿、黄酒等土特产输出杭沪金一带,再将外埠的日用百货、棉布针织等依靠陆路输入本地。陆路和水路并进,构成了浙中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

继续沿古道前行,有座砖石结构的古凉亭映入眼帘,上刻有“剑门亭”三字,十分醒目。原来该亭为明末清初的建筑,系古道来往过客休息之所。看上去,亭内大部分石柱完好无损,墙体壁画仍依稀可辨。有人告诉我们,“这里是杭金古道在义乌境内最后的官道驿站,亭前面原立有两把雕刻过的石剑,悬挂多年。”目前亭周围的驿站房屋已受到保护,古道上还有瀑布、奇石,人们亦能感受历史的沧桑。

过一会儿,“剑门潭”和石剑坑山塘如约而至。“剑门潭”名字源自龙华山侧的“剑门潭”。嘉庆《义乌县志》“卷二”载:“剑门潭,县北二十五里,龙华山侧。石如剑门,故名。”石剑坑山塘,平滑如镜。而龙华寺前村即为现在的新华村,上世纪60年代改名,村附近建有迄今1077年的龙华古寺。可以想象,古道上的“剑门潭”似与始建五代时期汉乾祐元年(948年)的龙华古寺相互映衬,画面亮丽兼具古韵。

老新华村不会忘记,不少仁人志士从杭金古道走上革命道路,迈向新的征程。

杭金古道义乌段的终点,为浦江吴大路村。来到这里,自空旷地仰望高处,不时可见杭温、金甬高铁飞驰而过,在建的金(华)义(乌)铁路三、四线也“跃马龙腾”,建设正酣。谁承想,官道驿站、剑门古亭、龙华古寺,这些昔日的古道驿站、古亭、寺庙,在时间的风中,把杭州、金华、义乌三地同更外面的世界贯通了起来。

作为义乌的十大古道之一,杭金古道是义乌曾经的动脉,如今,更是以另一种方式得以“繁华”。它是义乌底蕴的一个侧影,所承载的风景和文化也让人沉醉不已。

2025-03-18 ◆随行漫记 王曙光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37043.html 1 3 杭金古道追今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