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论理

不怕不合群 只怕合错群

陈庆贵

群居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决定人合群的本能性和必然性。文明社会,虽然合不合群乃个体自由,然而,个体合不同群带来的迥异结果,却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

对于个体合群重要性和不合群可怕性,常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回答得既通俗又明了。个体不合群是不是都可怕,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不合群者一定孤独。亚里士多德洞见:“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尼采附议:“只有天才和疯子才配享受孤独。”培根将此解读为:假设一个人因为天生心理隐秘对社会憎恨嫌弃而孤独,则属野兽性质;如若一个人出于追求生命崇高和改造社会心理而孤独,便是神灵性质。同样是不合群,相对于“疯子”“野兽”之可怕,“天才”“神灵”非但不可怕,反而对社会有益。那些介于二者之间的不合群者自然也不可怕,因为在“吃一堑,长一智”“上当学乖”成长规律支配下,他们终归将从不合群走向合群。

被梁启超称为史上“半个圣人”的曾国藩,以不合群著称,认为真正合群不是融入杂乱圈子,而是懂得在必要时抽身而回归独立与自我。鲁迅不合群也闻名遐迩,社交圈仅限于志同道合者,而非单纯社交。两位先贤不合群非但未成为“疯子”“野兽”,反而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牛顿多亏不合群,专注于物理研究,才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科学定律。虽然凡·高孤僻不合群近乎惊世骇俗,但丝毫未影响其成就传世艺术经典。

合群一词出自《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本意是将“合群”强调为治国理政双重美德之一。入仕合群当如是,做人合群同此理。换个视角观察,史上凡不合群的“天才”“神灵”们,其实并非天生不合群,而是规避合错群。诚如钱钟书开示:“不必找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据传鬼谷子深居简出,一生仅下过一次山,只收过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四个徒弟。四人进山前都是无名之辈,出山后个个名留千古。而这一切,皆归功于不合群的鬼谷子言传身教。

强调合群绝对化,必然存在合错群的天然风险。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告诫世人,当个人是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个性化特征,而当融入群体后,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淹没,个体思想也会被群体思想取代。而当群体存在时,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往往凸显“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等非理性反智特点。统治者正是利用这些特点建立和维护自身统治。倘若个体合错群误入不适当群体,就存在被同化为乌合之众的高危风险。

设若说,在喧嚣浮躁功利社会,遵循互相利用等价交换等潜规则的“职场群”“社交群”等,让人身不由己欲罢不能的话;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信息精准推送,则势必加大个体合错群沦为乌合之众的生态风险。因为合错群,贪官们沉湎“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大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自己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因为合错群,一些人被“同学群”“战友群”“同乡群”同化,自己把自我“淹没”;因为合错群,长期被平台算法“投喂”反智信息,不计其数臭味相投者被喂养成“智障”“脑残”“杠精”。

鲁迅先生曾洞若观火:“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叔本华亦切中肯綮:“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性的弱点》之“真正优秀的人,往往都不太合群”观点,支撑了两位大师的言论。尼采解释:“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自古至今,从来没有想“不合群”的人,只有找不到“适合群”的人;“不合群”者从来不是不要社交,只是不得不换一种方式与人交往。关键是,真正的优秀者从来不是故作姿态不合群,而是他们想合没有庸俗者的群。

回到现实,人们罕闻不合群的致命伤害,屡见不鲜的倒是,一个人之所以平庸、堕落、沉沦,往往不是因为其不合群,恰恰倒是因为合错群,过度融入乌七八糟的圈子,不是“沉醉不知归路”,便是被“温水煮青蛙”。

2025-01-17 陈庆贵 论理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22613.html 1 3 不怕不合群 只怕合错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