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知道了”与“做到了”

陈鲁民

有一次,台北故宫博物院别出心裁,展出清朝8位皇帝批复奏折的手书“知道了”,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8位皇帝的笔法各有千秋,或自然流畅,或遒劲有力,或圆润丰满,或洒脱不羁,有自由体,也有馆阁体,但看得出都是下功夫苦练过的。

清承明制,回复“知道了”并非清朝皇帝开的先河,而是明朝嘉靖帝的创意。后来。万历皇帝又进一步把“知道了”当成家常便饭。他曾三十年不上朝,懒到极点。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他一开始还手书“知道了”,后来批烦了,干脆找太监执笔代劳。

上溯一千多年,曹丕篡汉称帝登基大典上,百官礼毕,纷纷上劝进奏折,引古代禅让制旧例,曹丕喜不自胜,还假意推辞,批曰:“朕知之矣!”这是批复“知道了”的最早版本。

为何皇帝都爱批“知道了”?主要是因为奏折反映的一些问题,或难以答复,或真假难辨,或皇帝根本就不准备行动,但又不能不表示个意见,只好批一句不置可否的“知道了”,算是对臣下有所交待。但也有臣子不满意,一定要皇帝明确表态。《明世宗实录》记,嘉靖元年,御史朱衣上疏嘉靖帝:“近者言官屡进疏章,陛下御批有曰‘知道了’,有曰‘已有旨了’。夫言知不言行,力行之怠也;言有旨而不言是非,改过之吝也。此两可回护之辞,不宜见之于圣明之世。”意即您光说“知道了”而不实行,是怠政表现;光说“有旨”而不说是非对错,是不愿改正错误表现。这样模棱两可的回复,不应出现在太平盛世。嘉靖帝倒也算从善如流,从此不再用“知道了”这三个字。

其实“知道了”不是不能用,关键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知道后做到了没有。

先说真知道还是假知道。因为奏折实在太多,或走马观花没有细看,或干脆就没看,就统统以“知道了”三个字来对付,这样的结果,下情就不能及时上达,皇帝两眼一抹黑,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会误事出乱。所以,负责任的皇帝往往看奏折到深夜,且并不满足于以“知道了”来糊弄。据档案统计,清代皇帝里,写“知道了”最少的是雍正帝,而在奏折上批复字数最多的还是雍正。雍正在位仅十三年,批奏文字却多达一千七百万,即令现代高产作家也汗颜。正是由于他的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雍正一朝成为康雍乾盛世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再说知道后怎么办。无论行政司法,还是兴利除弊,贵在知行统一,知道了是一回事,做到了又是一回事,如果知道了却不做,知道了就毫无意义。有清一代共计12帝,良莠不齐,其中就差在一点,知道后做到的力度与措施。康熙帝是有为皇帝,曹雪芹之父曹寅写给他的奏折中,康熙回复“知道了”并采取相关措施做到了的就有15份,这也是江宁织造红极一时的重要原因。相反,英法联军入侵,咸丰逃到热河,面对雪片般飞来战报,依旧醉生梦死,以“知道了”来糊弄,结果死于内忧外患,并被世人讽为无胆识、无作为、无才能的“三无皇帝”。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在信息化社会,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要想“知道了”都很容易,但“做到了”却照样很难。这就要求决策者,一方面要对海量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做到真知道、知真情,明真义;另一方面则要身体力行,有诺必践,想方设法去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把工作努力向前推进。可千万不能当只会“知道了”而不会“做到了”的昏庸之辈呀!

2024-05-24 陈鲁民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56751.html 1 3 “知道了”与“做到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