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无辣不成文

——读段柄仁《辣味——杂文之魂》

于文岗

最近,读北京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段柄仁先生(以下称段老)新著《杂文的魅力——段柄仁论杂文》,读到《辣味——杂文之魂》篇。这是他为2020年第三期《北京杂文》写的卷首语,这次收入书中。乍看题目,多少有些疑窦。此前,我一直是把辣味作为杂文特征看待的,并认为杂文之魂该是一种思想或理念,而不该是一种味道,辣味怎会是杂文之魂呢?文章不长,五百多字,连读了两遍,细细品味。

文章说,辣味“就是刺激性、批判性、战斗性。这是杂文的个性,杂文的内力,杂文生存的支点,生命的亮点。”“它体现着杂文的特质”“承载着杂文的崇高之美”,即“为扶正祛邪而敢于呼喊、勇于亮剑、甘于承压的奉献精神”“爱憎分明、是非清晰、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就此看来,段老的确不是仅把“辣味”作为杂文表征看待的,而视为“特质”——杂文所以是杂文的特有品质,视为杂文生命的最光亮、最抢眼的亮点,视为更深层、更高级、更灵动的“魂”和“美”。

如是,将辣味作为“杂文之魂”来看待,那么,如何理解这个“魂”字呢?

以人为例,魂乃灵魂,魂魄,精神,神志,意识。人若没了灵魂、意识,就成了植物人,尽管还活着,还吃喝,还拉撒,但已经是喘气的死尸了。

杂文也一样,没了灵魂,只剩下一堆苍白的文字,名曰杂文,但只能算形式上的杂文——失去魂魄的杂文死尸了。

在强调“辣味——杂文之魂”的同时,段老不反对“甜味和柔性”,认为“多一点甜味和柔性,是可以的;酸、甜、苦、辣融于一锅,也是可以的。柔中寓刚,柔中带刺,更是一种高层次表述,如果多种味道科学结合,还可提高杂文的吸引力、战斗力。但其中的辣味是绝不可减少的,少了就等于磨平了刀刃、抹掉了棱角、拔去了针刺,等于自废武功、自断生机,结果必然是失魂落魄、自我消亡。”段老还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三个耐辣等级作喻,认定“杂文应是‘怕不辣’”。妙哉!

当然,这里说的“无辣不成文”,指的是杂文。我曾向段老请教杂文。他说杂文要有一个喻体(大意)。我也是粗略把借古喻今、托物言志等有喻体的针砭时弊文章称之为杂文,无喻体的偏重于说理文章称为随笔,偏重于抒情的则为散文。

附:

辣味——杂文之魂

段柄仁

辣味,何解?就是刺激性、批判性、战斗性。这是杂文的个性,杂文的内力,杂文生存的支点,生命的亮点。它承载着杂文的崇高之美,亦即为扶正祛邪而敢于呼喊、勇于亮剑、甘于承压的奉献精神。它体现着杂文的特质,亦即爱憎分明、是非清晰、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它有明确的靶向目标,亦即矛头总是针对腐朽事物、丑恶行径、歪风邪气,使杂文能发挥以投枪匕首对敌的效用,如同勇者临阵决斗时手中的利器;以银针苦药对友的功能,如同救死扶伤的专业医术。

有人希望,杂文要多一点甜味、少一点辣味,多一点柔性、少一点刺激,甚至提倡“软些、软些、再软些!”。多一点甜味和柔性,是可以的;酸、甜、苦、辣融于一锅,也是可以的。柔中寓刚,柔中带刺,更是一种高层次表述,如果多种味道科学结合,还可提高杂文的吸引力、战斗力。但其中的辣味是绝不可减少的,少了就等于磨平了刀刃、抹掉了棱角、拔去了针刺,等于自废武功、自断生机,结果必然是失魂落魄、自我消亡。

当前,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类矛盾纷繁复杂,深刻多变,应是杂文大有作为的时期。杂文的辣味,不仅不可淡化、软化,而应进一步强化、深化。四川人喜吃辣椒,并对辣的耐受力分为三个等级:一等是“不怕辣”,二等是“辣不怕”,三等即最高等级是“怕不辣”。杂文应是“怕不辣”。

2024-01-26 ——读段柄仁《辣味——杂文之魂》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24545.html 1 3 无辣不成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