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龚双妍 余依萍 文/摄
你的人生中,有过那种“看起来很好,其实很不开心”的时候吗?
近期在社交媒体上,一个“空心人拯救计划”的话题讨论热烈。评论区显示,“空心人”的一大特点就是“三无”:无兴趣、无爱好、无特长,生活两点一线,不爱打扮收拾自己,也不愿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我,企图为自己制造一些叛逆而宏大的计划,执行力却为零。久而久之,便会感觉自己像一具空壳,做任何情感回应都像是在完成既定要求,迷茫中失去了对当下的肯定与对未来的期盼。
如果你被以上这些描述击中,认为这说的是自己,那么,你也需要自救了。
遗弃兴趣爱好 变成“空心人”
“我已经很久没碰古琴了。”工作满一年的小葛(化名)在一家企业做文员,刷到网上讨论的“空心人”话题,她联想起那些已经被自己遗弃在半路的爱好,无奈只能扶额苦笑。
“入职前,我觉得这份工作规律又稳定,下班之后还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多多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小葛买了水彩画的材料,购入喜欢的乐高,报了12节心心念念的古琴课,一切准备就绪。但没想到,工作上人际关系处理、绩效KPI压力,已经使她耗费过多的精力,每每回家只想躺在床上打开手机刷短视频、看电视剧,将自己的大脑保持在无需思考的麻木状态,这样反而特别舒服。有时候,熟悉的朋友邀请她下班之后一起逛街,小葛也提不起兴趣,“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干,才能褪去我一天的疲惫。”
短视频大数据似乎“察觉”到了小葛的状态,总是给她推荐一些积极向上的生活类视频内容,视频博主阳光开朗,家庭事业双双美满,这让她羡慕不已。长此以往,小葛内心有两种声音在互相打架——“赶快振作起来,你得做点什么证明自己的能力!”“哎,工作已经这么累了,我还是多休息犒劳自己吧。”
这样的矛盾使她的精神饱受困扰,睡不好、吃不下成为常态。“对于工作生活,我没有勇气做更大的改变。”小葛的眼神里浮现出空洞和麻木。
我看起来很好 可我真的不快乐
已步入而立之年的佩佩(化名)是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前30年,她一直走在努力证明自己的路上。上学时,努力学习让父母老师满意;工作时,努力完成考核让老板认可;结婚时,找了门当户对的老公让亲戚朋友点头……她的人生就这样按着铺好的轨道一路前行。
但人生不是永远一帆风顺,一旦某次失去了外界的正向反馈,佩佩总会感觉无助和焦虑,甚至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患得患失,人云亦云,佩佩也逐渐成为缺失自我的“空心人”。
有了孩子之后,佩佩生活的天平开始偏向家庭,她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宝宝身上,而忽视了自我关注。前段时间,佩佩参加了一场高中同学聚会,一位毕业后赴欧洲留学的老同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老同学谈吐自如,状态阳光,虽然30岁,眼神依旧和读大学时一样清澈明亮。她与佩佩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秘诀:不管做什么选择,一切以自己的喜欢为准,把“我喜欢”作为行动力的准则,而不是“必须要做”。
这句话仿佛一颗石子,在佩佩平静的内心激起阵阵波澜,她已经很久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了。
快节奏社会中 “空心病”很普遍
提起“空心人”,不得不说“空心病”这个概念。“空心病”是由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家庭环境的群体都可能陷入其中。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刘建辉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氛围成为“空心病”发病的最大推手。
首先,在这个以“创造价值”为标杆的快节奏时代,人往往会被社会“物化”,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在机械而规整的生产线上创造物质价值。所以,生活在世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不能轻易被浪费,有兴趣爱好被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尤其是近年来逐渐上涨的生活成本,让许多人不得不费劲心力创造物质价值,“时间就是金钱,金钱才是一切”的逐利观念越来越普遍,停下来、慢下来休息,都成了一种“罪恶”。
其次,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多个定位标签,它可能是“母亲”,可能是“父亲”,也可能是“孩子”,但很少把“我自己”排在第一位,“我只是自己,而不是谁的附庸角色”这样的观点,往往不被世俗认可。父母过于强调自身付出的价值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和自我怀疑。
正值价值观建立的青春期群体和肩负起养家压力的中年群体,往往更容易被“空心病”束缚,产生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的症状。
采访中,刘建辉坦言,现在的孩子兴趣爱好很多,可就是没能逃脱“空心化”。因为大部分孩子的“兴趣爱好”是“被培养”的,也是极度功利化的,兴趣爱好都给替换成未来就业能力了。抛出“空心人”说法的北大徐凯文老师曾说:“空心病”的罪魁祸首是教育。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串数字魔咒,这串数字就是分数,我们被强加了这种衡量自我的标准,便渐渐习惯把追求分数高低、工作业绩好坏、别人的要求当成人生意义,其他一切都是无谓的消遣。
咨询师观点
多体验,多“充电”,找寻生活的意义
“空心病”不是抑郁症,通过积极引导和适当扭转价值观,可以起到缓解的效果。
刘建辉表示,多读书是一个了解多元价值观念的好方法,尤其是文史类书籍,通过阅读了解历史,了解古人“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从而将更舒适自然的生活方式内化于心。
“多样的社会角色能让生活更丰富多彩。”刘建辉说,除本职工作外,除“母亲”“妻子”“孩子”等身份标签外,我们每个个体可以是俱乐部会员,也可以是兴趣班成员,多为自己设定一些特别的角色,才能让我们更了解生活的意义。他表示,构建更多元的价值观念,可以让更多的“自我关爱”填满其中。无论是一心扑向家庭的妈妈,还是为工作日夜奔波的打工人,都需要为自己“充电”,适当地报喜欢的兴趣班,去向往的地方旅行,为自己买一条放在购物车许久的裙子,满足自己的同时,也允许自己存在不完美。
“空心人”并不可怕,烦恼亦是智慧。刘建辉建议,我们并不需要因为自己是“空心人”而焦虑,可以多关注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情绪、想法,关注自己身处的场景,关注包裹着自己的这个世界。人需要自我意识和外在世界互相融合,不妨停下脚步,换一个方向,多出去走走,多体验不同的生活,问问自己,有什么是自己愿意做的,或者假如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金钱的社会,最想做些什么。即便当下实在没有想要完成的事情和目标,也可以主动创造一些,获得方向感。当你愿意重新探索,慢慢地,属于你的意义感便会浮出水面。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找自己,找寻自己从何而来,探寻自己去向何方。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也注定是惊惶与惊喜并肩而行的。我们能做的永远是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世界中,保留内心的真诚和希望,坚定地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