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一位友人写清末状元张謇的文章,内有民国十年张謇偕时任江苏省省长韩国钧,为兴修水利,实地考察一条我熟悉的入海河流的内容。顾远不顾近,这两位虽然和我隔着一百余年的时光,对他们,我还真略有所知。
张謇是南通人,清末状元,做过“省部级”的民国实业总长。在苏北沿海一带,对他,可谓妇孺皆知。他搞实业救国,在上海、南通办棉纺厂,为解决原料问题,从南通沿黄海北上,到苏北沿海滩涂废灶兴垦,组织开河挖沟,实行条田化,种植棉花。他不仅拿出规划,还发动四万多本土乡亲移民北上,既解决了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两个不同区域的文化融合。因他力主,促使沿海垦区完成了由盐业向农业的过渡,奠定了这一地区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基础。就当时区域发展而言,他居功至伟。但张謇作为那个时代的翘楚,一个区域的发展,只是其历史功绩的一角。别的不说,仅他一生创办的学校,就有四百多所,其中包括复旦、同济、东华、南大等驰誉海内外的名校。
知道韩国钧,是因为曾在邻县海安参观过他的故居。这位和我说着相同方言的光绪年间进士,曾任知县、直隶矿务局总办等职。民国成立后,他两度在江苏任职。1913年9月至1917年7月,任江苏民政长。1922年6月复由安徽调入江苏,就省长职。1925年2月,辞官归里,时年六十八岁。从退居至逝世的十七年间,他离职不卸责,尽力于水利、实业和公益事业。他和张謇是志同道合的“江北双杰”。省长任上,受棉纺织业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张謇在上海的大生纱厂出现资金问题,濒临破产。他获悉后,商请财政厅拨款20万元予以资助,帮助渡过难关。辞去省长职后两年,比他大四岁的张謇故世。韩国钧秉持实业救国的初心不变,兴办实体,继续致力于沿海滩涂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韩国钧表字紫石,因而在海安古镇,至今人们说及他,都尊其为“紫老”。以“紫石”命名的,有道路、桥梁,亦有学校和医院。因高考成绩出众而驰名全国的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校园内建有古朴典雅的“紫石楼”。这所学校的前身“私立紫石中学”,系韩国钧创办。
韩国钧退居后对文化历史的关注与研究,亦为后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历经十余年,精心编撰的《海陵丛刻》,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各方面知识的地方文史丛书,现已成为人们研究地域历史的宝贵资料。他还把与康有为、梁启超、黄炎培、冯国璋、陶行知、史量才、张謇等六百多位社会名流贤达的往来信函,汇编成《朋僚函札》五十七册,为研究辛亥前后中国近现代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
草木一秋,人活一世。为官一任,得居要津,机遇何其难得,责任亦何其重大。履职之时,未必需要万人瞻仰,然而离任甚至百年之后,如张謇、韩国钧这样,余泽不绝,清誉不衰,有口碑长留人间,应该成为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履行公职者的期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