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消息,9月开学以来,一些地方中小学生玩具“萝卜刀”火了。记者走访重庆多所中小学门口的文具店,发现“萝卜刀”均被摆在显眼的位置,商家们一致表示,“萝卜刀”正值流行、销量可观。此类“萝卜刀”多由3D打印塑料制成,是一款类塑料的仿刀玩具。不用时刀片会隐藏在刀鞘中,而使用时只需轻轻一弹,即可依靠重力和惯性将刀片甩出。这样危险的玩具,令不少家长“警铃大作”。
短评:虽然是塑料类的仿刀玩具,但是,因其材质坚硬、尖端锐利,仍有一定的杀伤力,未成年人以其玩耍,仍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有引诱孩子暴力倾向的隐患。作为一款产品,其出厂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投放市场时是否通过了安全评估?进入校园带来的危害是否引起了校方与管理部门的重视?家长们的担忧其实是有关方面管理的缺位。清除孩子身边诱发暴力与凶险的因素,有关部门当快刀斩乱麻!
日前,山西省大同市联合工作组就小学生遭极端欺辱事件发布通报:“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小学生赵某某(男,9岁)、晋某某(男,9岁)对同寝室同学孙某某(男,10岁)多次实施辱骂、殴打、欺凌等严重不良行为。”据悉,被欺凌的男孩因不堪忍受,产生了轻生念头,幸被祖母问出实情。该校校长已被解职,副校长兼小学部主任等4名责任人被辞退;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缩减该校招生规模。公安机关将依法对两名霸凌者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对其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短评:未成年人到学校,学校就应当承担相应的监护责任。同时,未成年人在学校欺凌其他同学的侵权行为,其家长也不能免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未成年人在学校对同学施暴,惩罚的板子打在学校及家长身上,合理合法且有效。需要指出的是,家长、老师要特别注意常与弱势孩子沟通,让他们讲出委屈,及时为他们撑腰,他们才能直起腰茁壮成长。
据多家媒体报道,今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对非绵阳籍小型汽车因不熟悉道路在绵阳通行的轻微交通违法,四川绵阳公安交警部门将实行“只警告不处罚”的举措。稍早前的9月22日,河南新乡市和平顶山市城市管理局发布消息称,9月29日7时起至10月7日7时,外地来本市探亲访友或商业活动的车辆,轻微违章,不予处罚;本地在外创业就业返乡人员的车辆,轻微违章,不予处罚。
短评:对轻微的违法或违章,不予处罚,是否会引起违法或违章骤增呢?可以大胆地预言,不可能出现这种后果。绝大多数人置身于文明包容的环境之中,自己的行为也会被环境同化,形成文明环境与文明行为的良性循环。对于轻微违法、违章,给予及时的提醒,进行善意的警告,体现了教育与惩罚的结合,行政相对人更易接受,效果也更好。若一味地强调“加大”处罚力度,极有可能形成对立情绪,适得其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同时,勿忘执法效果。
近日,温州市一家医院推出“一号管十日”服务。看病时,医生只做了初步诊断没开检查检验单,患者十天内再找同一位医生看诊,不收挂号费;医生开了检查单但没开药的,患者3天内再找同一位医生求诊配药的,不收挂号费。据介绍,为保障患者就医的连续性,该项举措目前限于同一科室同一医生,视情况或放宽至同一科室、不限医生。
短评:得一次病,找几次医生,就得挂几次号,这不仅加大患者的经济支出,而且浪费了患者的时间,尤其是病痛之时,让患者每次就诊都再挂号,更加重了其痛苦。为什么那么多医院都不实行“挂一次号管多日”就诊呢?因为这些医院不仅没有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而且从多次挂号中获得了经济利益。现在患者的病历信息都已实现数字化存储,挂一次号管若干天就诊已无技术上的障碍。只要心中装着患者的疾苦,医院优化服务,大有潜力可挖呀!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南京一名老年女性陷入网恋,并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劝阻,执意要和没有见过面的网友结婚,最终被骗走了350万元的巨款。骗子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通过相亲交友群添加认识后,每天甜言蜜语、嘘寒问暖,最后以理财赚钱为由,要求转账汇款,卷走钱财。可就算在网络上,这位老年女性都没有看到过骗子的真容。
短评:年轻人择偶,父母会帮助把关。老还小。老年人进入人生最后阶段,认知能力下降,在黄昏恋中,同样需要亲人如对涉世不深的孩子的关爱。预防老年人网上上当受骗,除了平时向他们宣讲相关案例、传授防骗知识外,在关键时刻,仍需要家人的保护。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骗子在变幻花招,我们对老年人的防骗保护也应加强,让夕阳红成为风景,而不是充满风险。
据中工网消息,近日,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对百家优秀门头牌匾设置商户和优秀组织单位予以隆重表彰,国潮味十足的“科达眼镜”、怀旧腔调的“老街李记百货”、古香古色的“金城小院”、青春炫酷的“星野营地火锅”……甘肃兰州街头这些令人惊艳的门头牌匾,不仅没有被“强拆”,还登上了优秀门头牌匾表彰大会的领奖台。
短评:商家沿街牌匾,就是店铺的招牌,在不违法、不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当然是给人留下的印象越美好、越深刻越好。但是,有的管理方竟要求商家的牌匾整齐划一,把自己的审美观强加给商家,带给商家的只能是削足适履的痛苦!兰州市不仅不压制合理合法的个性化牌匾,反而对其中出类拔萃者予以表彰,体现尊重商业规律的理念,办了件优化营商环境的好事、实事。那些还在违背商业规律、强制商家服从于自己不合理条条框框的部门和地方,对此是否应有所思呢?见贤思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