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之来,皆由人事”。灾害的发生,都是由人力所及所为。蔡襄的这句话,就海啸、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而言,是不适用的。若将“皆”字改为“多”字,适用性就比较广泛了。之于包拯治理开封水患一事,更是确切。《宋史·包拯列传》中记载了一事,便合此理: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嘉祐元年(1056)十二月,包拯因政绩突出被任命为开封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开封为北宋的都城。在皇帝眼皮子下任一市之长,得有两把刷子。你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大多居住在都城,关系网盘根错节。府尹日常工作自然要与这类人打交道,没有两把刷子能把这些人摆平抑或摆舒服吗?包拯之前的钱明逸就是一个没有两把刷子的脓包软蛋。钱明逸在审理假皇太子冷青一案中,丢尽了大宋政府的脸面,朝廷让其下岗后,换了几任府尹都不满意。于是,宋仁宗降大任于包拯,命包拯知开封府。
嘉祐二年三月包拯到任开封府,到了六月,开封连降大雨,暴发特大洪水:“直冒城郭,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筏渡人。”城内平地起水三尺,汪洋如滔滔之海,文武百官只有乘船才能上班。面对如此水灾,宋仁宗只好下了一道圣旨:洪水未退,百官暂时停止上朝,一律居家办公。有点好笑,那个时代文件都是纸质版的,没有电话,没有互联网,没有微信、电子邮箱,如何居家办公?那道圣旨完全是一纸空文。接着宋仁宗又给包拯下了一道特旨:着包市长三日退洪。
大灾,大考,大课。其实在降雨之初,包拯就想到了水灾这个问题,他就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洪水快速退去?特旨一下,包拯的班子成员都急出了一身冷汗:限三日之内退洪?就是十天半月这也是一件难事啊!但包拯却胸有成竹地对众人说,何须三日?!众人听得此话,目瞪口呆。看着众人吃惊的样子,包拯小声对众人说,你们只需如此这般这般……众人听后连连鼓掌叫好,各自分头行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众人走后,包拯就乘船直奔皇宫面见仁宗皇帝,因为皇帝才是真正能快速退洪的人。包拯诚恳邀请仁宗皇帝乘船去赏难得一见的雨景。面对洪灾,仁宗皇帝哪心思去赏景,但又不知道包拯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好随包拯而去。
宋朝的开封十分繁华,号称世界第一大城市,“八方争凑,万国咸通”。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对开封繁华的最有力图解。其时开封分为皇城、内城、外城三部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
包拯之意不在赏雨。仁宗皇帝随包拯从皇城出来,经一环路进入内城,穿大街过小巷,经二环路就到了外城,然后又左拐拐右拐拐地经过了三环路,最后到了惠民河。惠民河为北宋漕运四河之一。由闵河、蔡河、自合流镇大流堰至长平镇入蔡河的运河三河段组成。包拯命船夫顺河而下。当船行到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的青莲池边时,包拯给仁宗当起了导游,他指着青莲池道:“启禀陛下,此池名曰青莲池,乃温成皇后伯父张尧佐之私产。池中鱼游虾戏,池上亭台楼阁。每当天晴太阳西下时,晚照余晖,风光宜人,美不胜收。只是景致虽美,却挡住了洪水东流的去路。”说到此处,仁宗皇帝打断了包拯的话,说道:“退洪一事,由你全权负责,朕给你特权,只要能退洪水,河道中的所有建筑,该拆则拆,该推则推,有违抗者,可以先斩后奏。”
响鼓还须重锤。有了特旨,又有了特权,包拯的班子成员就带人火速拆掉了张尧佐的青莲池。这是包拯用重锤敲响退洪的第一鼓。紧接着包拯的重锤接连锤了下去,惠民河两边侵占河道的亭台楼阁悉数被拆,洪水怒吼着顺惠民河直泄而下,第二天开封的洪水就退却了。
包拯解决了开封的洪水问题,名声大震。《宋史·包拯传》称:包拯在朝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官宦因此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作像黄河水清一样是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包拯是(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