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笨笨”的诚

游宇明

世间有两种真诚,一种是露一半留一半。说他不真吧,他似乎也没完全撒谎;说他特别诚实吧,他也没有掏心掏肺,想推翻自己以前说的话大有操作的余地。另一种是说的话、做的事都反映了其内在的想法或事实真相,不留“后手”。

后一种真诚可以称为“笨笨”的诚。

曾国藩的真诚就是“笨笨”的。晚年的曾国藩有个幕僚叫赵烈文,此君学历不高,只是个监生,比举人都低了一个层次,却富见识,能办事。曾国藩以优厚待遇几度聘其入幕。同治六年六月某日,吃完晚饭,曾国藩来找赵烈文聊天,说到这样的事情:京中来人反映都门气象甚恶,不时有明火执仗的案件发生,市面上乞丐成群,一些妇女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怕有异变,怎么办?赵烈文回答: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剖。然而,皇上的威权一向厉害,风气尚未开,如果不是抽心一烂,还不会土崩瓦解。据我的猜测,异日政权会被推翻,神州无主,人自为政,不会超过50年。曾国藩皱着眉毛思考了很久说:你看会南迁吗?赵烈文回答:恐怕会彻底完蛋,未必可以仿效晋、宋。曾国藩说:本朝皇帝道德不错,或许不至于此。赵烈文回答:皇帝道德不错,国家曾经繁盛过,食报已不为不厚。本朝初创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不足以依靠。在封建时代,对上司不能说三道四,否则会遭遇非常不堪的后果。然而,在赵烈文面前,曾国藩将一切风险抛诸脑后。

对同道者要讲诚,对以“伪”向己的人也讲究诚。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曾国荃率领湘军攻陷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天京,向哥哥报告说:幼天王“积薪宫殿,举火自焚”,城内十万太平军皆被消灭。得此捷报,曾国藩异常欣喜,来不及仔细核实,就向朝廷作了汇报。曾氏兄弟未曾料到天京城破之际,有数千太平军突围成功,其中就包括幼天王洪天贵福。闻知消息,某君如获至宝,立即奏报朝廷,还在奏折中对此事的后果加油添醋。为了表示自己的“光明正大”,此君在将奏折发走之后,才匆匆抄了一份给曾国藩。读到某君的奏折,皇帝勃然大怒,谴责曾国藩以前的奏折“茫无实据”“全不可靠”,严令曾国藩“将防范不力之员弁从重参办”!曾国藩后来费了老鼻子劲才将此事摆平。对某君的小动作,曾国藩内心非常愤怒,从此拒绝与其通音问。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也表现了足够的真诚。同治五年,朝廷任命此君为陕甘总督,镇压西捻军。西北在历史上一向贫困,很难承担征战费用,只能依赖东南富裕省份,其他各省纷纷打折,曾国藩分得的任务却及时足额缴纳。为了帮助某君尽快完成西征,曾国藩将自己最得力的部下刘松山交其使用。刘松山果然没有辜负老曾的期望,屡立奇功。曾国藩逝世之后,此君送了一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对其作了高度评价。

曾国藩提倡“笨笨”的诚,固然有以心换心的考虑,这一点,他自己说得很明白。还有一层,他没有说,那就是一个人给出真诚可以求得心安。人说了假话,内心里难免有愧对别人的感觉。说的假话越多,这种负疚感也就越强。要让自己内心轻松,最好的办法是不说违心话、不做亏心事。

曾国藩相信:生活永远需要最本质的简单。

2023-08-04 游宇明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71320.html 1 3 “笨笨”的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