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群言堂

肚子问题

王俊良

儒生郦食其,跟刘邦提“肚子问题”时,刘邦正接受女人洗脚服务。《史记》载,刘邦当即“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一改以往对儒生“辄解其冠,溲溺其中”的粗鄙,虚心向郦食其请教“肚子问题”的重要性。

郦食其说,秦朝灭亡的原因,就是朝廷让百姓饿肚子。让百姓在饿死与造反间选择,秦朝灭亡就成了必然。“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尚书》设八政,食为政首。因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一个政权,不管你有多少冠冕堂皇的折腾理由,底线是别让老百姓饿肚子。这个道理,对有过靠到嫂子家蹭饭度日的刘邦来讲,倒不难理解。对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晋惠帝,“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也在情理之中。

做这样的“王者”治下之“民”,“肚子问题”真成了大问题。《晋书》说,惠帝“及居大位,政出群下,纲纪大坏”:阶层固化如王沉《释时论》所言,“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肉食继踵于华屋,疏饭袭迹于耨耕”;金钱至上若鲁褒《钱神论》之论,“穷者能使通达,富者能使温暖,贫者能使勇悍”。

晋惠帝治下,一言以蔽之:乱。连蛙鸣都要问官私的晋惠帝,不知社稷之社,乃土地之主;社稷之稷,为五谷之长。更不知,见载于《诗经》“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之儆。当然更不会按孔子“足怙、足兵,民信之矣”的理念,把“肚子问题”列为治国理政之要。

埋怨饿肚子百姓“何不食肉糜”的君主,毕竟是个例。明思宗化解财政窘境,是在既得利益集团自肥与下层百姓饿肚子间二选一。明思宗选择了后者。起因是崇祯二年(1629年),刑部给事中刘懋奏请裁撤驿卒以缓解财政困难。裁撤涉及十多万人的饭碗,也就是让十几万个家庭进入饿肚子模式。

李自成是十几万下岗驿卒中的一员。在等死与造反之间,李自成毫不犹豫地造反。崇祯要百姓饿肚子,李自成起义军则让百姓填饱肚子。于是,百姓传唱:“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相对而言,饿肚子引发革命,鉴证不难;不饿肚子也倾覆政权,因为人心隔肚皮,甄别不易。《新唐书》载,安禄山“腹缓及膝,奋两肩若挽牵者乃能行,作《胡旋舞》帝前,乃疾如风”。大腹便便的安禄山,每次入朝都要在半路上更换马匹,每匹马都得能负重五石,才能承载安禄山的重量。唐玄宗问:“胡腹中何有而大”?安禄山答:“唯赤心耳!”

一问一答间,唐玄宗看安禄山扪腹而过,及逃至马嵬坡,才明白安禄山一肚子狼心狗肺。《苏庵杂志》载,左宗棠亦步亦趋也曾有“一问一答”的经历:“湘阴左季高相国宗棠督师关陇,事平罢兵……扪其腹,以示诸儿曰:‘此中何所有’?诸儿莫能答。公曰:‘经济文章耳’”。

郦食其之后,由“肚子问题”导致的革命,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肚子问题”看似粗俗,实则乃草根之命,庙堂之基,当其不成问题时仿佛不存在,当其难解时又往往引起天翻地覆。居安思危中,丰收防灾年,识人察德才,“肚子问题”都应排在首位。

2023-07-01 王俊良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56171.html 1 3 肚子问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