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世界读书日,长篇小说《非洲妈妈》的首发仪式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举行,小说作者与小说主人公原型人物均出席并致辞。
小说作者柴红兵,笔者与其早有交往,前些年,为拍摄影视剧《非洲妈妈》曾一起在上海、义乌两地奔波。这是位著名的电影剧作家,年纪虽轻,撰写的剧本拍成电影的已有两位数,其代表作品有《生死速递》《苹果的滋味》《恋爱大赢家》《飘扬的红领巾》等,同时还创作了影视小说《生死速递》《展狼历险记》《生死堵口》等。其中,电视剧本《葵花向阳开》荣获第十二届“北京影协杯”电影剧本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
长篇小说《非洲妈妈》的创作纯属机缘巧合,当时由于各种原因,电视剧没拍成,于是,他将电视剧剧本改成了长篇小说。
柴红兵的创作,既坚持不变的定力,又追求自我突破,这次推出的长篇小说《非洲妈妈》,又一次让人看到这种变与不变的自觉与圆熟。
这是一种将电子媒介艺术退回到印刷媒介文学,将观看退回到阅读的呈现方式。当我们阅读长篇小说《非洲妈妈》的时候,似乎让人有一种“跨界阅读”的感觉。
小说虽然没有脱离情景式的窠臼,但时空在南非、中国,尤其是浙中大地之间自由切换,而且岁月点点,从不同方向渗入人、事、物,让人物故事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穿行,小说的意义和内涵也因此得以延伸,与其说这功夫来自一种炉火纯青的形式化能力,不如说它更取决于作家与故事水乳交融的亲密性。尤其是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被嵌入各类场景、回忆、对话,显然都经历了知觉与情感的严格过滤,足以让人产生阅读的信赖。
《非洲妈妈》写作的可贵之处在于,作家不是为了塑造一个成功者而写。柴红兵动笔之初,就为主人公设置好命运的支点,走出芳华岁月,从一位普通的女商人成长为全非洲华人女企业家工商总会副主席、全非洲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女主人公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困难,其间有困惑、有迷茫、有痛苦,但更多的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行动,辗转腾挪、奋力拼搏,一次次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出路,一步步沿着人生路径的上坡进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到人物向上的动力和拼搏的勇气,而非苦闷之中的投机或者求而不得的放弃。
小说主人公原型人物,名叫骆玲娟,这是个传奇人物,从一位差一点要自杀的落魄者,一举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新千年之初,在南非成立E一BEST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后任中国非洲妈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非E一BEST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及南部非洲浙江义乌总商会会长、南非ANC经济论坛成员……
骆玲娟命运坎坷,在她年少之时就失去了父亲。生活逼迫,年少的她就跟着母亲到处赶集做生意,磨炼不久就单独摆摊当销售员,从而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元老之一。
创业之初,她也曾做得风生水起,积累了丰厚的资本,但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生意场上发生意外,不仅赔光了积蓄,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筚路蓝缕图蝶变。为了尽快还清债务,她不得不背水一战。可是初涉非洲真可谓是险象环生,历经磨难。曾因被讹诈、偷抢而一贫如洗,曾在不知情下购买属抢劫的二手车被关禁闭,曾遭遇盗匪而差点客死他乡。好在她越挫越勇,经过奋力拼搏,终于打下了一方天下。
正当主人公骆玲娟在非洲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听说家乡义乌在国际商贸城五区进口商品馆成立了“非洲产品直销中心”。她异常兴奋,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非洲的事业,回到国内,把十多年来在南非积累的资源与义乌对接,在进口馆开设了400多平方米的“南非馆”。“南非馆”有文化视频、手工艺精品、野生动物等12个特色区,全面展示南非经济、文化。
骆玲娟在非洲13年,除了从事商贸业,还积极参与一些公益事业活动,包括帮扶一些贫困人群,为此,南非总领事称其为“非洲妈妈”。她也非常珍惜这一称呼,回国后将其注册为商标,她想为促进中非贸易、促进中非文化交流尽一份力,发一分光。
相知无远近,互鉴有桥梁。《非洲妈妈》所讲的虽然是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但他们的故事在世事的巨大变迁中,有力地讲述着我们民族对德行与美好的执着追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底色,所以我乐于为其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