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群言堂

最难得的是 “识于草芥”

游宇明

事业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依赖大批想干事、能干事的“千里马”。而马之日行千里,需要自身的天资和踏踏实实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适宜的气候与土壤。

先说两件真事。

左宗棠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百年一遇的人物,他收复新疆的壮举被代代国人铭记。咸丰二年(1852),他离开私塾先生的岗位来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时,不过是一个屡考进士不第的落魄文人。时值太平军围困长沙,张亮基发现此君特别留意农事,也认真钻研舆地、兵法,有实际政治才能,就将军事悉数委托给他。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具”、谋划守具,终使太平军围困长沙三月不能下,只能北撤。左宗棠因此名声大震。骆秉章接任湖南巡抚后,同样邀左宗棠入幕。左宗棠废寝忘食,辅佐骆秉章内推改革,稳定货币,发展经济;外援五省,支撑湘军出省作战。骆秉章对他的信任无以复加,“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四年后,又向朝廷保荐他,左宗棠因此获得四品卿衔。

历史学家陈垣在北京大学授课时,发现学生余逊(让之)的作业学养渊博、见识超拔,远非一般学生可比。陈垣找余逊谈话,问其从何处受业。余逊告诉他,自己幼承庭训。那时,余逊的父亲余嘉锡正在赵尔巽家中课读,余逊在京负有随侍父亲之责。陈垣向余逊表示,希望能与其父见一面。不久,余嘉锡去看了陈垣,谈到治学经过,两人都是从《书目答问》入门,再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才逐步深入。余嘉锡不仅精通录略之学,于历史考据也极有造诣。陈垣对余嘉锡极其钦佩,逢人必予推崇。辅仁大学成立,陈垣出任校长,立即聘请余嘉锡为国文系教授。自此,余嘉锡的事业走上快车道,先后出版了《目录学发微》《古书通则》《四库提要辩证》《世说新语笺疏》以及《余嘉锡论学杂著》等学术专著,做上了系主任、文学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还兼任过北大教授。

留心一下张亮基、骆秉章与陈垣对人才的大胆使用,可以发现一个特点,作为领导者,他们不是在人才职位显赫、名满天下时花重金引进,而是在其身份卑微的时候,识英雄于草芥。正是因为这种非同寻常的做法,使“千里马”感激他们,愿意在日后的工作中使出全劲。

某个人站在舞台中央,所做的事业被一遍遍传诵,鲜花和镁光灯将他围得水泄不通,即使没读过多少书的粗鄙之人也会知道他是“千里马”。此时,领导者对他的所谓“识”与“用”,并不代表自己有多少能耐。“千里马”处于草芥之中就不同了。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不知他是“千里马”,没将他当回事。领导若能俯下身子静观默察,发现他与凡马大不一样,尽全力选拔他、宣传他,使其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无疑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识“千里马”于草芥也有一定风险。上位者选拔那些有资格的人,别人干出了成绩,领导能够“与有荣焉”;别人碌碌无为,领导可以将责任推给授予资格的那一方。识“千里马”于草芥则不同。“千里马”一日跑出了千里万里,领导作为伯乐可能会得到一点点名声;万一“千里马”跑的速度不理想,领导则极可能饱受诟病,满耳都是“乱来”“拉小圈子”“公器私用”“玩忽职守”“不讲规矩”之类的话。没有足够的担当,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责任感、使命感,“识英雄于草芥”的美事还真难成全。

2022-12-02 游宇明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95549.html 1 3 最难得的是 “识于草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