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文

史海钩沉

李氏庄园:往昔繁华成追忆

断墙残垣的九重门遗址。

与李氏庄园同时建成的六角古井。

▢ 陈金花 华青 文/图

一片昔日气派典雅的庄园式建筑,在其英姿之年占尽风光,终浮华散尽,唯留回忆余音袅袅。前不久,我们走进这片古老的建筑——大陈镇李宅村的李鹤鸣庄园,捡拾那一地的历史沧桑。

穿过村口巍然屹立的“雄飞坊”建筑,瞻仰了高高耸立的李鹤鸣塑像,我们来到李鹤鸣庄园的遗址——历经450年沧桑的百尺楼、九重门和六角井。

据史料记载,李鹤鸣(1485-1557年),其祖先李瑜是汴京宜阳人,官至户部尚书,北宋灭亡后,南下义乌。李鹤鸣父辈则从稠城湖塘西迁入楂林鸽溪李宅。后登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大理寺右寺丞等职。

李鹤鸣入仕途不久,即授官兵科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诸司、纠弹官吏,与御史互为补充。其间,他经常奏疏提供国家治理、革除弊政措施,深得嘉靖信任。李鹤鸣不光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还学识渊博、文采斐然,著有《双杉亭草》12卷,被评价为“文章浑博纯雅,词意高古。诗篇清妍隽丽,未尝蹈袭”。

“李鹤鸣曾做过嘉靖的老师,皇帝对他很敬重。”李鹤鸣后裔、71岁的李学士描述了当时的一幅场景:晚年,刚直的李鹤鸣看不惯朝中权贵,上奏要求告老还乡。嘉靖恩准并亲自送至午门。李鹤鸣频频回首。嘉靖问他何故。他答,想把宫殿之貌记在心里。嘉靖听后,当即御赐他回乡仿造一座宫殿模样的庄园建筑。选址于大陈龙祈山下,大陈江旁。

据相关记载,当年的李氏庄园有九重门,上房九间、下房九间,两旁厢房也是九间,九重门间有穿堂楼,九间上房后为百尺楼。故号称“造型似皇宫,纵九、横九、门九厅,有川堂、堂楼”,誉之“百尺楼”,整体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如今,置身空阔的遗址,回望曾经的繁华和喧嚣,不免让人想到主人家宾客谈笑、觥筹之间,有多少往事可成追忆,它背后隐藏了多少沧桑与荣耀?

“400多年过去了,庄园残破得很严重。第一重门早已倒塌不见,只在地面上留下一点痕迹。”李学士指着地面上两块凸起基石说,这是以前插旗杆的石头,两根高高的旗杆插在大门口,很有气势。这对旗杆是嘉靖皇帝为报答李鹤鸣教授之恩而特意赏赐于他的,文官到此要下轿,武官到此须下马。

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在这座庄园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九重门只剩下三重,断墙残垣,青砖斑驳;回廊深深、房房相连的恢宏场景被一块块花草丛生的空地替代;巍然挺立的百尺楼只剩下江石砌成的台基,乱砖、废木堵住倒塌的门洞,长在台基上的不知名小树……

这些残败的印痕,在风雨中默默倾诉着一个大家族的盛衰故事,感叹着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哀怨,也透露着李氏庄园当年的恢宏气势和雄伟英姿。

“很多房子被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烧掉,我小时候还存有几间房子的,但时间一长,没及时维修,也都倒塌了。”今年72岁的李班勤也是李鹤鸣后裔,他家的水泥房建在庄园内的“百尺楼”前。

据李班勤介绍,没倒塌前,这个百尺楼是一个堂楼,坐西朝东,占地80多平方米,一进三间,江石台基有几米高。登上百尺楼能看见整个李氏庄园,也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楼内曾供奉魁星等神明,可能是祈求李氏子孙以文章传世,高中状元。

但李班勤对“百尺楼”这个名字存有疑虑。他说,他有一亲戚对李鹤鸣及其庄园很有研究,据其考证,“百尺楼”应为“百萃楼”,是李鹤鸣藏书、写诗做学问的地方,台基垫得高是为了书籍防潮。

李氏庄园与宫殿形制相似,也分内外院,外院面积100多亩,呈正方形,四周以三尺高的城墙围成,城墙外每隔一丈就栽有一棵大树,可惜日军侵占义乌时,这些大树被日军全部砍光。以前庄园门口有一条宽阔热闹的官道,叫百丈街,与百尺楼遥相呼应。

据李班勤的祖辈相传,庄园面积虽然很大,建筑格局档次很高,但所建房子像平常百姓家一样,用料、雕刻都讲求普通、简洁,房内家具也不奢华。

稳重、大气、简洁的房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品性:李鹤鸣为官多年,却生活简朴,一生清贫,为人严谨深沉、质朴低调。

与李氏庄园同时建成的还有一眼古井,因井圈六角而称六角井,状若玉琮。井壁用青砖砌置,井水清澈如镜,从不枯竭。可惜的是,如今井圈已破成四瓣,井口被两块石板封着。

风雨飘摇数百年,往昔繁华成追忆,但李鹤鸣刚正清廉、质朴平和的品性和风骨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彩。

2021-08-13 史海钩沉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46131.html 1 3 李氏庄园:往昔繁华成追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