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棵桑葚树。爬上树,摘一把桑葚揉进嘴里,吃到满手满嘴都是黑紫色。那贪婪滑稽的吃相,那酸酸甜甜的滋味,承载着多少人儿时的记忆和快乐。
春末夏初,正是桑葚的成熟季节。我随同市文联古今文学研究院组织的“中国美·义乌红”采风团成员,在上溪镇金傅宅村重拾儿时的快乐时光,感受小小桑葚给村民创造的甜蜜生活。
沿着“人文上溪”精品线漫行,经过岩口湖,进入金傅宅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桑树林,绵延一片,碧绿心形的桑叶,沐浴着阳光,随风摇曳,排山倒海般向远处涌动。
走进桑葚采摘园,娇小婀娜的桑树上,挂满了一簇簇桑葚果,青的、红的、紫的、黑的,果香扑鼻,竞相争艳。成熟后的桑葚,长长圆圆,胖胖的、肉肉的,一粒粒、一簇簇拥拥挤挤挨在一起。当阳光透过绿叶照在上头,便散发着诱人的光亮,连空气中都仿佛充满着甜甜的味道。这种诱惑,简直无法抵挡。有的桑葚熟透了落到地上,地上也变得鲜亮起来,恰是“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想起清代叶申芗的《阮郎归桑椹》诗:“南风送暖麦齐腰,桑畴椹正饶。翠珠三变画难描,累累珠满苞。”
金傅宅村素有“桑果之乡”之称,有近五十年的桑葚种植历史,起初是为了养蚕,收益甚微。后引进果桑,每亩产值达两三万元。如今全村两百多农户种植桑葚,播种面积达三百余亩,为义乌最大的桑葚种植基地。
金傅宅村党总支书记金光华说,他们村主要品种是无籽大十桑葚,果子又大又甜,产量高,一根枝条上可结几百颗桑葚。另外还有韩国白珍珠、四季果桑、桂花蜜,日本甜葚以及我国台湾的长果等品种。
一颗桑葚释放了土地效益,激活了农村经济。桑葚采摘期短,金傅宅村就对桑葚进行深加工,开发桑葚茶、桑葚干、桑葚糕等美食,还与外地生产客商合作,研发了桑葚果汁、果干、果酱、果酒和桑叶茶、桑叶面条等产品,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乡村采摘的网红打卡地,小小桑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也成了上溪镇乡村振兴的一张“金名片”。
我一边听介绍,一边迫不及待地摘下几颗黑得发紫、饱满透亮的桑葚往嘴里塞。酸酸甜甜的味道从舌尖滑到嗓子眼儿,哧溜一下滑到心里,清爽怡人,回味无穷。一不小心,黑黑的汁液星星点点地溅到了衣服上。
懊恼之余,想起儿时抢吃桑葚弄脏衣服被母亲骂的情景。每当桑葚成熟时节,我就和小伙伴溜到村后桑树林,争先恐后地采摘桑葚吃。别看我是女孩子,吃起桑葚来也像男孩一般大快朵颐,直到肚里装不下才停手。吃饱之后,我们嘴上、手上、脸上、衣服上都是紫红色的桑汁。我心满意足,但又忐忑不安。回家后,母亲总是一边责备我,一边脱下我的衣服,拼命搓洗。可那汁水顽固得很,怎么也洗不掉。
家乡桑葚的味道,是亲人的味道,滋润了我的童年时光。即便被母亲严厉责备,如今回想起来也同桑葚般甜甜蜜蜜。
一批批游客慕名涌进金傅宅村的桑葚园,他们摘桑果,品美味,发感叹,享受着惬意时光。三三两两的孩童在桑林间追逐嬉闹,间或踮足采摘,胡乱地抓几颗桑葚往嘴里塞,浑然不管自己成了大花脸。多年以后,这里的桑葚园,这里的采摘经历,也会成为这些孩子快乐的童年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