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绣湖

◆书人书话

一个好去处

王 边

暑假闲来无事,一日路过图书馆,心想这不是个好去处吗?于是进去看看。炎炎夏日,里面开着空调又扇着吊扇,非常凉爽,而里面的安静,使得这一份凉爽更沁人心脾。于是,图书馆就成了我这个假期的好去处。

这个图书馆不大,新的图书馆已搬迁,这里是旧址,还仍然开放,只有十一张桌子,每张桌子坐四人。几天下来,观察来看书的人,以年轻人居多,他们都带了厚厚的书来,有的戴着耳塞做作业,看他凝神一会儿,又刷刷刷地在纸上写一会儿。他们是因为图书馆的安静,为了学业或者应付某种考试而来看书的。想想自己最幸福,不用为高考或种种考试在这里看书,心是清闲的,没有丝毫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看一本小说,是多么幸福的事啊!——真是“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比较多的是男性老年读者,他们有的搬把椅子坐到电扇下,凝神专注地举一张报纸在看,有的拿了枚放大镜,一次只能看几个字。中年人少,因为他们忙于生计。中年女性更少,因为她们忙了事业还要忙家务,像我这样清闲的人毕竟是少数。农民工却有几个,晒得黝黑的皮肤和邋遢的衣着是他们的名片。这几个人在劳动之余,来看看报纸杂志,让身心放松,精神上得到滋养,这几个人是少数。也有人将电脑搬了来,图书馆有插座,手机也可以充电。看这些读者,有的长时间在这里学习,也有的偶然来看看杂志,消遣。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便产生了文字,用来记录这些文字的载体——图书也就应运而生。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任务,这是它最古老的职责。当然,现在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实现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一传统职能受到冲击,但手写和纸质的文献利用仍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据载,我国文献中最早出现图书馆是1894年《教育世界》第62期刊登的《拟设简便图书馆说》。因为我国的图书馆起初并不称为“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等。如西周的盟府、西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等等,但这些都属于国家藏书机构,不为布衣百姓服务,直到北宋时期,才出现了我国首座公共性质的图书馆——李氏山房。

现在在一些国家、地方还出现一种“真人图书馆”。如瑞典马尔默图书馆就推出了一项把九人团体作为“真人图书”供大众借阅的项目。读者可以“借”一个活生生的人与自己交谈,这个人将自己的人生经验、隐性活态资源与人分享,和读者面对面地探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或者信仰等。从某种程度上说,真人图书馆的使命不仅是让读者获取一些自己好奇的知识,还是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歧视,增强人们的安全感,这是我们阅读纸质图书不太可能获得的最直接感受。“真人书”有球迷、女消防员、流浪汉、警察、政客、新闻记者等各阶层人士,他们都是志愿者。

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好去处,可以到阅览室翻翻报纸,看看画报杂志,欣赏一下美术作品,也可以从图书馆借去自己喜爱的图书回家细细品味,享受读书之乐。这个暑假,我每天总有半天泡在图书馆。生活的、保健的、思想的,各方面杂志让我流连其间,爱不释手。特别是保健方面的,自己已近更年期,三高等毛病也都找上门来,看一些医学杂志,给自己的健康敲响了警钟,指点了防范和治疗的迷津。还有一些书籍,在思想上启迪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认知。

图书馆,真是一个好去处。

2020-08-31 王 边 ◆书人书话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3517.html 1 3 一个好去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