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绣湖

◆笔走万象

糖饧香甜七月半

鲁 君

田野里,稻穗弯了腰。杨树上,知了抓紧仅有的短暂时刻,拼尽全力鸣叫,它知道肃秋即将来了。

节气已过处暑,天气依然酷热。卖糖饧(义乌人俗称“糖洋”“糖样”)的小贩多了起来,淡淡的焦糖味阵阵飘来,原来又到了“七月半、糖饧顿”的时节。

糖饧,俗称红糖米糕,一种棕红色的米糕,粘有红豇豆一类的六月豆,软硬适中,清凉味甜,口感很滑,比老豆腐多了些柔糯,比内酯豆腐多了些筋道。在过去,只在每年夏天才吃得着,因为它是放凉了以后才能吃的甜点。

如今,一年四季只要想,都可去集市上买到。只不过,因为文化传承记忆的力量,人们还是在这“七月半”前后,才会着意自制或想起去买糖饧。这时的糖饧,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这是哀思先人的奖赏,这是祝福生者的感觉。

这,是糖饧给我们的最美的味道记忆。

“卖糖饧,卖糖饧”,小时候听到这悠扬的声音,忍不住会偷偷拿家里的稻谷去换糖饧,小小的双手,接过那大大的荷叶盛着的糖饧,直接就往嘴巴里塞。那弹牙的口感,加上冰凉的感觉,味道好极了。这是属于义乌等浙中一带特有的童年记忆。

糖饧,这“饧”音(xíng)在江南有多种汉字表示:如浙中义乌、东阳、磐安方言音表示有样、洋、泱、秧、烊、娘等,不一而足,而音就是地方方言或是因义而音了,这也看出统一文字的必要。通用的字词典里,“饧”有这么一个字意:糖块、面剂子等变软 ,如“糖饧了”。《康熙字典》:“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这都形象地反映了这食品的形态。

我以为“糖饧”或“糖洋”最为规范,“糖秧”或“糖娘”最为美好。“糖秧”飘着乡土气息,插秧时吃的“糖”,田野的味道;“糖娘”最有江南韵味,美娘子的感觉,正如那“甜酒娘”之于甜酒酿一样。

食物,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个重要的节日,都有相对应的食物。每个食物的背后,又有着相应的神话传说或民俗故事。糖饧也是有故事的食物。

《义乌市志》记载:“七月半,糖饧、索粉当一顿”。糖饧是“七月半”时令食物,说的是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是中元节,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奠先人,大家不生火做饭,以前一天做好的糖饧为主食。给逝去的人一份看得见的挂念,自然是做一些吃食,蒸好了糖饧给那先人一份。在这伤感的节日里,好在还有这美食慰藉。

义乌做糖饧的主要材料有两样,粳米、红糖。制作流程是这样的:粳米浸泡数个小时,捞起来用清水冲洗;石磨把湿米磨成米浆,再把义乌红糖煎成糖浆倒入米浆桶内,充分搅拌再过筛网过滤;蒸布摊在蒸笼上,然后把混合好的米浆倒在蒸布上;盖上锅盖,大火蒸一个小时左右起锅;把蒸笼的糖烊倒入竹匾上晾凉,划块即可。

我更喜欢一种红白相间的糖饧。做法是:磨好的米浆一分为二,一半加红糖成为红浆,一半加白糖做成白浆;锅里放上清水,把白净的蒸布铺整齐,先将一勺红浆均匀地浇在白布上,盖上盖蒸二十分钟;再将一勺白浆均匀地浇下,再蒸熟。一层红、一层白,交替相蒸。蒸好的糖饧腾到竹匾上摊凉,随后用线或者竹片斜割成一块一块成为菱形,切面红白相间,别有一番美感。

糖饧最传统正宗的吃法是用荷叶包着吃,有种格外的清香。以前田地农人不带碗筷,在地里割稻见有卖糖饧的,就拿稻谷换糖饧,顺手摘荷叶当碗,用手抓着吃。这最原始的吃法,却恰恰让碧绿新鲜的荷叶成就了糖饧甜糯清香的独特味道。

在这特别的季节,在这特别的日子,我要去那田野荷塘采一片碧绿荷叶,包上几块红白相间的糖饧。手指轻轻掇起菱形糖饧,感觉这清凉、记忆这甜美、享受这柔糯的味道。为了品一品这人世间烟火气息,也为了绵延不断的思念。

2020-08-31 鲁 君 ◆笔走万象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3513.html 1 3 糖饧香甜七月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