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随着文艺界对于“大众文艺”论争不断深化,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对“小人书”(连环画)的研究和推广。影响最大的,自然是鲁迅,写出了《“连环图画”辩护》《论“第三种人”》等名文。后来,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鲁迅论连环画》一书,收入文章及书信共13件。
在这场文艺论战中,鲁迅好友冯雪峰,冲在了论战的最前沿。事实上,鲁迅关于“小人书”的部分文章,就是应冯雪峰的请求而写的。
1932年4月,左联机关刊物《文学》半月刊创刊。冯雪峰(洛扬)发表了《论文学的大众化》,提出应该“创造大众文艺,即内容是革命的小调、唱本、连环图画、说书等”。冯雪峰之所以提倡革命的“大众文艺”,是因为当年社会上识字者很少,文艺工作者必须运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民众普及文化知识、宣传革命形势。
不料冯雪峰的文章,却引来了一些人的“不同意见”。其中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他们自称是居于反动文艺和“左翼”文艺间的“第三种人”,提倡“文艺自由”,强调“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苏汶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一文中,这样讽刺冯雪峰的观点:“这样低级的形式,还产生得出好的作品吗?确实,连环图画是产生不出托尔斯泰,产生不出弗罗培尔的。”
左翼文艺人士因此也发表了多篇文章,对胡秋原等给予回击。冯雪峰写有《“阿狗文艺”论者的丑脸谱——洛扬君致编者》,瞿秋白写了《“自由人”的文化运动——答复胡秋原和〈文化评论〉》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先生出手了,写出雄文《论“第三种人”》进行回击,称“连环图画可以产生出密开朗该罗、达文希那样伟大的画手。而且我相信,从唱本说书里是可以产生托尔斯泰、弗罗培尔的。现在提起密开朗该罗们的画来,谁也没有非议了,但实际上,那不是宗教的宣传画、《旧约》的连环图画么?”
其中“弗罗培尔”现译作“福楼拜”,“密开朗该罗”为“米开朗基罗”,“达文希”为“达芬奇”。之后在《“连环图画”辩护》之中,鲁迅再次以中外诸多壁画绘画实例旁征博引,说“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
鲁迅、冯雪峰等左翼文艺人士及时地指明了“小人书”的创作方向以及社会意义,为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铲平了理论障碍。此后,广大“前进的艺术家”们不断耕耘,为彼时“文化贫瘠”的国人带去新知,社会上随之掀起了“小人书”阅读热潮。 问渔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