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优秀的连环画相继问世,这些作品达到的艺术高度,成了连环画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如今,这些连环画动辄拍出高价,也充分说明了收藏者对它们的认可。
要问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作品会达到艺术高峰,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因为国家重视、大力提倡,所以群星荟萃、佳作频现。
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文艺提出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要求,这就促使美术创作日益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变。作为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连环画,其创作也受到相应重视。不过,由于旧连环画在技巧和思想性方面存在的一些老问题,从1950年初起,对连环画作品的批评之声就越来越多。甚至《人民日报》为此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严正处理旧连环图画问题》:“在全国各城市的所谓‘小人书’摊中,封建、色情、反动的旧连环图画对儿童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成年群众的腐蚀与毒害作用极大。”
此后,连环画“改造工作”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主要是加强对连环画编绘者的思想引导工作。另外,国家还创办了连环画专业刊物《连环画报》,团结了连环画创作队伍,又陆续组建了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多家专业美术出版社。连环画的出版与发行,遂由公私兼营逐渐过渡到全部由国家统一发行、管理。
于是,从1950年开始的数年时间,新连环画迅速发展。一方面,在内容题材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做出了更多探索;另一方面,继续保持着与社会现实和革命传统的密切关系,承担着重大的政治文化宣教功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55年3月,在第二届全国美展上,王叔晖的《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刘继卣的《武松打虎》、顾炳鑫的《蓝壁毯》、申申和景启民的《浑河水》等连环画作品入展,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注意,同时,也凸显了连环画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经过数年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创作,连环画的出版数量增长很快。统计数据表明,从1949年到1962年,全国各美术出版社共出版了12700余种连环画,发行量达5亿6000多万册,许多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连环画创作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1963年,又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了连环画评奖活动,更将连环画创作和社会影响推向了一个新热度。
这一时期,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如赵宏本、钱笑呆合作的《三打白骨精》,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刘继卣的《穷棒子扭转乾坤》《闹天宫》,程十发的《阿Q正传一百零八图》,丁斌曾、韩和平合作的《铁道游击队》,罗兴、王亦秋合绘的《林海雪原》,杨逸鳞的《青春之歌》,李天心的《敌后武工队》等,都成了当年读者争相购买、阅读的作品,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留下了难忘印象。
如果我们从绘画者的“出身”,来观察一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作者,会显得特别有意思。
这些精品佳作,几乎全部都由两类人创作。一是本身就已取得相当成就的国画家,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入到了连环画创作之中,比如陆俨少、谢之光、王叔晖、刘继卣、任率英等。第二类,就是本身已有相当经验的连环画家,经过思想洗礼后,重新找准了创作方向,激发了创作热情,从而推出了一系列精品佳作。比如赵宏本、钱笑呆、贺友直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正是这两类大家、名家的共同努力,造就了一个连环画创作的辉煌时代。 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