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柳青 文/图
近日,稠城三校403班的数学老师包凤花发了一条朋友圈,直言自己被学生“赶下了讲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记者来到学校向包老师询问后得知,这是该班作业讲评课上发生的有趣一幕。
据介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包凤花从三年级接手这个班级开始,便在班内推行了由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讲评习题的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上作业讲评课时,小组先就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题展开讨论,在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后,上讲台将题目的解法分享给全班同学,如果有讲解不到位或存在多种解法的情况,则由台下的同学进行纠正和补充。“自推行以来,这个方法就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大家的参与度非常高。尤其是最近临近期末,一节课的讲评时间经常不够用。”包凤花笑着说。
“同学们,这节课只剩下几分钟了,剩下的几道错题我来讲吧?”“不行,我们自己讲。您坐到后面去吧,有好的建议可以补充!”
“老师,我们组长‘失踪’了。”“组长去干什么了?”“填空第11题我们‘全军覆没’,她跑到其他组去学习了。”
诸如此类的有趣对话,在包凤花老师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她表示,很欣喜能看到学生有这样的学习状态,他们真正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而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同学们往往能够非常准确地找到作业中最容易错的题目,并针对其展开讲解,这样一个自己做题、理清思路、给人讲题、听人补充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拓宽解题思路,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并最终激发学习的动力。”而学生为了弄懂题目,在小组间来回走动、询问的样子,也成了包老师眼中“特别美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