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义乌工商职院人文旅游学院肖来——

农文旅融合 融出乡村“好丰景”

肖来(右一)在众拥村开展调研。

重点结对村:义乌市大陈镇众拥村

农文旅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乡村文化为纽带、旅游为形态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农文旅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还能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我所结对的大陈镇众拥村,由板坞、同坑殿下、郎坞、杨塘岭、里娄山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为5平方公里,是浙江省2A级景区村。初次走进众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整齐排列的樱桃林。这里是义乌最早种植短柄樱桃的村庄,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种樱桃,1万余株樱桃树分布在周边150多亩土地上。

每到四五月间樱桃成熟时节,游客纷至沓来,亲子采摘、乡村体验、拍照打卡,这里成了义乌及周边地区家庭出游的热门目的地。但我很快发现,樱桃采摘的季节性太强,短短一个月的旺季过后,村庄便归于沉寂,村民的收入难以持续增长。如何将“一时火”变成“四季旺”,是我驻村后的第一道课题。

为了找到突破口,我开始了系统的“三步走”调研。

第一步是田野调查。我走遍全村,深入各个自然村,探访历史建筑和特色农田景观,梳理出各自然村的核心资源。其中,板坞自然村地形酷似“燕窝”,整个村以现代中式风格改造,形成了“高山别墅群”的独特风貌,生活环境优美宜人。郎坞自然村是义乌著名的“小王子”樱桃基地,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樱桃花如云似雪,成为赏樱打卡地。杨塘岭自然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抗战时期,时任中共义乌县委书记江征帆在杨塘岭自然村组建了坚勇大队模范班;解放初期,时任中共义乌县委书记赵仲一在此组建了全县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村中还保留着进村古道、明清石拱桥、清代石磨,以及雕梁画栋的清代民居“十八间”,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同坑殿下自然村已有水上乐园项目,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具备良好的文旅拓展潜力。

这些发现让我意识到,众拥村不仅有“樱桃”这个产业名片,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自然禀赋,完全可以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之路。

第二步是需求访谈。为了更贴近村民,我组织了两场村民座谈会,共收集到47条文旅开发建议。村民们普遍希望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对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渴望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家门口的就业与增收,同时也希望村庄能变得更加美丽、宜居。这些声音让我更加坚定了方向:农文旅融合不仅是发展路径,更是民心所向。

第三步是对标分析与制定行动计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结合村情实际,提出了《众拥村文旅产业提升行动计划》。核心思路是通过“硬件”“软件”两手抓的方式,推动全村文旅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资源整合方面,我计划将各个自然村的特色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一条贯穿古今、融合自然与人文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项目建设方面,协助推进七彩油菜花基地农文旅融合项目、水上亲子乐园二期建设等重点项目;运营机制方面,以强村公司为基础,组建乡村文旅公司,培养本地运营团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目前,众拥村正以创建景区村为目标,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服务、提升文化体验,努力打造一个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教育、亲子互动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示范村。

驻村的日子虽有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与希望。看着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到如今的积极参与,我深知,众拥村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在文化特派员任期内,我将继续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理念,推动非遗文化进乡村、农耕体验进课堂、红色记忆进人心。让樱桃不仅是一颗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让众拥村不仅是义乌的“樱桃村”,更是乡村振兴的“文旅样板”。

全媒体记者 龚盈盈 整理

2025-09-08 义乌工商职院人文旅游学院肖来——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75299.html 1 3 农文旅融合 融出乡村“好丰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