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皇”,本意是火焰升腾,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因为古代先民崇拜火,所以“皇”字含有高贵、庄严、伟大之意。在古籍中,“皇”多指天神和远古的帝王。
“帝”,本意是焚烧架木以祭天,像上天一样神圣高远。因此,“帝”多被指天帝、上帝和先王。到了秦朝,“皇”和“帝”组成一词,专指至高无上的国家统治者。
“三皇五帝”,简单说,就是远古时期的三个“皇氏”和五个“帝王”。他们虽然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我国早期的历史典籍中,有很多关于他们出身来历、生平事迹和相互关系的记载。概括分析,在中国远古,“三皇五帝”应该是“确有其人”,而且对推动人类进步、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等,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那么,“三皇五帝”又分别是谁呢?
孔子主持编修的《春秋》,记载有“三皇”。这本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成书时间在公元前480年左右。因为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就去世了。
在《春秋·运斗枢》篇中,对“三皇”是这样说的:“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尚书》中也有“三皇”的记载。《尚书》是上古之书,传说孔子对其进行过整理编辑。《尚书》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又分为《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今文尚书》中,有一些内容是秦汉时期补录的。
《尚书·大传》中,对“三皇”的认定,又有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增加了“燧人”,去掉了“女娲”,确定“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
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复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伏羲始作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盖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
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神农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
后来的一些典籍和史书中,也有把女娲、有巢、祝融、黄帝列入“三皇”者,但主体观点,“三皇”之位,还是属于燧人、伏羲和神农。
“五帝”一词,比“三皇”出现要晚。最早是《荀子》中有“五帝”一说,但无人名。《吕氏春秋》中,将“五帝”与“三王”并列,但未明确“五帝”是谁。到了司马迁的《史记》,才正式有了《五帝本纪》。其中明确提出,“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此论,也成为后世的主流说法。
“五帝”在位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比“三皇”更近,传说故事也更多。
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五帝”之首,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统一了华夏部落,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颛顼是黄帝之孙,因辅佐少昊(黄帝长子)有功,而继少昊主政。他打败了争夺帝位的共工,创制九州,制订历法,规范嫁娶,划分四季,功绩卓著。
帝喾是黄帝曾孙,颛顼之侄。他30岁时继承帝位,设立天文官,完善节气系统,推行德政,被后世称为“仁帝”。
尧是帝喾之子,致力于治理洪水、推广农耕。年老时,将帝位禅让给舜,开辟了禅让制的先河,后人评价很高。
舜出身庶民,以孝行感动天帝。在耕种、打鱼、制陶、治水等方面,他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八方宾服,四海颂功。
“三皇五帝”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他们正是通过发明创造、改善民生、积善成德,而获得了部众的拥护和民族的认同。用现在的话说,因为“有为”,所以“有位”。不仅“有位”,而且青史留名。
(参考资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中国神话故事》第4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出版《中国远古神话》第30至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