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催生特有的文体和文风。周朝的《诗经》,唐朝的格律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散曲,都是那些朝代的文体创造与完善,文风兴起与盛行。
每个时代文体与文风的形成,多与“上有所好”有关。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曾对公文、奏折华而无实、言而无实、冗长繁复、哗众取宠的风气深恶痛绝,特让中书省制定奏折的格式,明确限制字数,要求简洁明了。自此,大臣们再也不敢写空泛的套话,文风随之大变。然而,到了朱元璋的十世孙嘉靖皇帝,却好“青词”这一口儿。“青词”文体及其带动的文风,如一面镜子,照出了颓败之相。
何谓“青词”?唐朝李肇在《翰林志》称:“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在我看来,“青词”除了书写纸张和字迹颜色有别于其他的奏章、谏议外,更多体现在文体格式,词汇以及祝祷用语等颇富道教特色上。“青词”多采用骈文文体,读起来抑扬顿挫,韵感十足,关键在“上有所好”,嘉靖帝就好这一口儿。
嘉靖帝朱厚熜即位初期推行新政,整顿朝纲,减轻赋役,打击权贵,清理庄田归还原主,史称“嘉靖中兴”。但后期怠政,这也是帝王们的常见病,多发病,乃至通病。
嘉靖帝信奉道教,尤多疑暴戾,喜怒无常,城门失火,虽未殃及池鱼,可宫人遭殃,多达二百余人先后被其杖毙,终致“帝逼民反”“逼上宫殿”。于是,数十名宫女在他人指使下,乘其熟睡之际,用黄绫布套住其脖子,因误打死结,未能勒死。最终,涉事宫女包括参与谋逆的妃、嫔等全被凌迟。因“壬寅宫变”大受惊骇,丧魂落魄的朱厚熜,从此长期避居西苑,沉迷道教炼丹,以求生命长青。道教特有文体“青词”,就成了其所爱。“青词”高手,自然被高看一眼,仕途上捷足先登。
写得一手好“青词”的大臣,深得嘉靖恩宠。引为同道,青眼有加,授以大权,委以重任。据《明史·宰辅年表》统计,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的,人称“青词宰相”,这在中国官僚政治史上实属罕见。权相严嵩,即是此间高手。
《明史》列传第十八亦有记载,“自嘉靖中年,帝专事焚修,词臣率供奉‘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及炜为‘青词宰相’”。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郎李春芳,刚入仕途即因青词写得好,直接破格提拔,从修撰一下变成翰林学士,“入西苑,撰‘青词’,大被帝眷……超擢翰林学士”。不足二十年竟升至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且无一次系内阁推荐,组织考核,皆是走“顶层路线”,嘉靖帝亲自下旨擢升。
写“青词”,其实远比写《三吏三别》之类作品讨圣上喜悦,升职有捷径;远比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更安逸舒适,优哉游哉!常熟人严讷“所撰‘青词’皆称旨”,不仅一路坐上吏部尚书高位,且“晨出理部事,暮宿真庐,供卷‘青词’”,风雨无忧,衣食无患,怎个惬意安逸了得!
至于其他谏臣、能吏、廉官等忠直之士,对趋炎附势、攀高结贵的媚上术心生厌恶,自不会阿谀奉迎,依草附木,结果多受打压,动辄获咎,倒成了官场潜规则。
朝政由“青词高手”严嵩们把控,朝纲焉能不废弛?“中兴”也不再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