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远古时代,人们是不穿衣服的。不是不想穿,而是没得穿。因为在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衣服。
到了冬天,那个冷啊。尤其是北方,躲在山洞里,也浑身打哆嗦。有人想了个办法,把吃剩下的兽皮,盖在身上。可要走出山洞的时候,兽皮就只能披在肩上或拴在腰间。
大约在两万年前的时候,北京的“山顶洞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根野兽的细骨头,在兽皮上穿几个洞,再用皮条或者藤条连在一起,就可以穿在身上而不掉。这也是在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骨针”。北京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有实物为证。
后来,又有人想到了以树叶为衣。据《鉴略·三皇纪》记载,一万多年前的有巢氏,就“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
南宋时期罗泌撰写的《路史》还记载:“古初之人,卉服蔽体。次民氏没,辰放氏作。时多阴风,乃教民木、茹皮以御风霜。而人从之,命之曰‘衣皮之人’。”
辰放氏带着大家去寻找软树皮,然后剥下来,用藤萝裹在身上,起到了一定的御寒作用。她所在的部落,也因此被称为“衣皮之民”。
又过了几千年,就到了黄帝时代。根据《汉书·律历制》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距今已有4700多年。
这个时候,用骨针缝制的“皮衣”和用树叶串联的“叶衣”,都已经有了。但黄帝觉得,这些衣服,既不方便,也不好看。尤其是夏天,穿一件兽皮在身上,热得人受不了。脱了吧,又不雅观。
有一天,黄帝组织大家开会,提出了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创制新的遮体之物。几十个部落首领和大小官员讨论了一阵之后,黄帝直接点名:“伯余,你负责寻找制衣的物料和编织的方法。胡曹,你负责研制衣服的颜色和样式。要在半年之内,把大家的衣服做出来。”
有压力,就有动力。伯余带着几十个人,在周围的山里转了一个多月,发现可以做衣服的物料有两种。一种是苎麻的皮,可以纺成粗细不等的线,然后再编织成布料。另一种是蚕丝,虽然很细很轻很薄,但轻柔透气,又有吸湿性、透气性和悬垂性等优点。
找到了原料之后,伯余又开始研制纺织工具。他们做成了一种手持纺锤,只要旋转和加捻,就可以把苎麻和蚕丝纺成线,再织成布。
胡曹这边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首先,他们发现一些山石的粉末,可以改变麻丝的颜色。还有一些植物,如茜草、栀子、五倍子、菘蓝等,也能染出红、黄、黑、蓝等颜色。他们做的衣服宽大、简单,有夏天、冬天式样区分。
总之,到半年之期的时候,伯余和胡曹等人,把一堆新制的衣服,摆在了黄帝和官员们的面前。不仅款式有别,而且色彩鲜艳。大家对此都惊叹不已,黄帝也当场点赞。
秦国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伯余为裳,胡曹作衣”的记载。“裳”指下裙,“衣”指上衣。先秦的《世本》也说:“伯余制衣裳。”
汉代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汜论训》,说的更加具体:“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
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参与了衣服的发明和制作,而且是她最早发现了蚕丝。
作为第一个统一华夏的中华始祖,黄帝知人善任,组建团队,集思广益,帮助大家解决最为实际的穿衣问题,可谓做了一件大事。尽管上古时期,已经有过很多关于衣服的尝试和探索,但黄帝的时代,无疑是综合、改革、发明、创造、升华服饰的集大成者。
衣服的发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是件大事,体现着人们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到主动地利用自然的进步;体现着人们从追求单纯物质满足,到追求审美愉悦精神的进步。在御寒和遮羞基本功能上,衣服又进化为等级与尊严的象征,成为军事、政治管理中的识别符号。
人们的正当需求始终是推动创造、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黄帝组织力量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他是伟大的。
(参考资料: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8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的《中国服装史》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