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这座流淌着温情的城市,有个叫小倪的青年,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人间有爱,孤儿不孤”的动人篇章。从寒风中瑟缩的流浪孩童,到民政系统里传递温暖的中坚力量,无数善意的微光汇聚成河,不仅改写了他的命运,更映照出社会支持体系最柔软的底色。他的故事,是个人在爱中破茧的传奇,更是一座城市用温暖托举希望的见证。
寒夜灯火:
福利院的梧桐树下有了家
二十多年前的义乌老火车站,冬夜的风像刀子般刮过站台。年幼的小倪蜷缩在墙角,因家庭变故沦为街头流浪者,迷茫的眼神在陌生人群中徒劳地搜寻着依靠。直到民警温暖的大手将他抱起,送往义乌市社会福利院,那漂泊的脚步才终于踏上义乌坚实的土地。这一天,成了他命运齿轮重新转动的起点,也让他与这个没有血缘却胜似骨肉的“家”结下了一生的羁绊。
初入福利院时,长期缺乏关爱的小倪像只受惊的幼鹿,清澈的眼眸里满是警惕与不安。他拒绝所有靠近,常常独自躲在衣柜角落,用沉默筑起高高的心墙。保育员们看在眼里,疼在心底。为了融化这颗冰封的童心,三名保育员自发组成陪护小组,开启了“24小时贴身守护”模式。她们为他缝制柔软的被褥,变着花样做他爱吃的饭菜,在他夜半惊醒时轻拍后背哼唱童谣。时任福利院负责人的骆志云至今记得那个细节:“他睡觉时总攥着我的衣角,像抓住救命稻草般不肯松开。”这份小心翼翼的依赖,让保育员们更加坚定了要给这个孩子完整母爱的决心。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小倪也不例外。适应福利院生活后,他活泼好动的本性逐渐显露,常常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偷偷跑出大院。有一次,小倪趁夜色溜出福利院,整个院区瞬间紧张起来。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周边商户迅速联动,手电筒的光束在夜色中交织成焦急的网。直到凌晨四点,大家才在义乌江边的桥墩下找到蜷缩成一团的小倪。从那以后,时任福利院副院长的何国华几乎成了他的“专属保镖”,吃饭时把他抱在膝头,开会时在身旁摆张小椅子,生怕这个让人牵挂的孩子再受委屈。这种寸步不离的守护,让小倪渐渐明白,这里真的有人把他捧在手心。
在福利院这个大家庭里,小倪沐浴着从未感受过的温暖。保育员们为他洗澡、换衣裳,生病时彻夜不眠地守候在床边;逢年过节,院长带着大家包饺子、贴春联,让每个孩子都能闻到年的味道;天气晴好时,保育员们手拉手护着孩子们穿过马路去郊游,阳光洒在一张张笑脸上,定格成最动人的画面。小倪后来在文章中写道:“福利院的院子里种着梧桐树,夏天枝繁叶茂。阿姨们牵着我的手在树荫下散步的感觉,是我对‘家’最初的甜暖记忆。”到了上学的年纪,福利院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教育责任,将他送入江滨小学。第一次背上书包的小倪既兴奋又紧张,保育员特意早起为他梳好头发,在书包里塞满零食和纸巾。“去吧,放学阿姨来接你。”简单的叮嘱里,藏着化不开的牵挂。从那天起,福利院的接送队伍里多了个小小的身影,这条家校之间的路,一走就是十几个春秋。
书香守望:
爱心为笔书写成长答卷
走进校园的小倪,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基础薄弱加上全新的校园环境,让他的成绩一度在班级垫底。语文课本上的汉字像跳跃的符号,数学题里的公式让他头晕目眩。班主任及时向福利院反馈情况,为了不让这个孩子在起跑线上掉队,福利院联合社会爱心人士迅速成立“成长基金”,为像小倪这样的孩子撑起学业晴空。
退休教师张小红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承担一对一辅导。每周一、三、五的下午,张老师总会准时出现在福利院,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为小倪补课。从最简单的拼音识字开始,她握着小倪的手一笔一画地书写;遇到复杂的应用题,就用糖果当教具耐心讲解。三年持续不断的帮扶,让小倪的成绩实现了从班级倒数到中等水平的跨越。“张老师的眼镜片很厚,但她看我的时候,眼睛里有星星在闪。”多年后,小倪依然清晰记得那些洒满阳光的午后。
初中阶段,英语成了新的拦路虎。英语老师了解到他的特殊情况后,不仅课堂上格外关注,更主动把他带回家辅导。每个周末,小倪都坐在老师家的书桌前,跟着老师和他的孩子一起朗读课文。师母总会端来热腾腾的牛奶和点心,让远离亲情的小倪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老师家的台灯很亮,不仅照亮了课本,更照亮了我心里的路。”在老师们的悉心浇灌下,小倪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成绩稳步提升。
青春期的烦恼悄然降临,身世的特殊性让小倪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开始沉默寡言,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福利院敏锐地捕捉到变化,立刻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咨询师没有枯燥说教,而是通过沙盘游戏让他释放情绪。当小倪用沙具搭建出“家庭模型”,并把代表自己的小人放在中间时,咨询师知道,这个孩子正在重新建立对世界的信任。那段时间,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陪他打篮球、听音乐,用各种方式帮他排解压力。
在多方关爱下,小倪逐渐走出心理阴霾,学习更加刻苦。别的孩子休息后,他常常借着走廊灯光看书刷题;空闲时,主动辅导福利院的弟弟妹妹写作业,把得到的帮助传递给更弱小的同伴。“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神,就想起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小倪的懂事让福利院工作人员倍感欣慰。
2014年高考临近,小倪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连续几天失眠。福利院立刻调整安排,腾出带独立卫浴的宿舍让他安静备考,安排最有经验的保育员陪住,每晚热牛奶、讲轻松故事助眠。考试当天,时任福利院院长的傅春莉亲自开车护送,在考点外顶着烈日守候三小时。当小倪走出考场,看到的是傅院长递来的冰镇矿泉水和温暖笑容。这份“家人式”陪伴给予他无穷力量,最终以超出二本线32分的成绩,被北京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录取,成为义乌市儿童福利院培养出的首位大专生。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福利院像过节般热闹,小倪抱着傅春莉院长泣不成声,泪水里有喜悦,更有感恩。
象牙塔蜕变: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身
北京民政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为小倪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让刚看到希望的他又陷入担忧。就在这时,义乌“爱心伴你上大学”项目伸出援手,每年8000元专项补助覆盖学费,解决了购买电脑等学习设备的开支;加上福利院每月2000多元生活费,小倪彻底打消顾虑,安心走进大学校园。“我从未因钱发过愁,总有好心人在需要时出现。”这份持续的关爱,让他对未来充满憧憬。
初到北京的小倪,对一切既新鲜又陌生。大城市的繁华让他有些眼花缭乱,同学间的差异也曾让他自卑。但福利院培养的坚韧性格让他迅速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与他的成长经历产生强烈共鸣,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希望将来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课堂上他总坐在第一排,图书馆里常见他埋头苦读的身影,笔记做得密密麻麻,字里行间都是对未来的期许。
为减轻福利院的负担也为锻炼自己,小倪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发传单、做家教、餐厅端盘子,虽然辛苦,但拿到工资时,总有靠自己双手创造价值的自豪感。通过勤工俭学和奖学金,他不仅解决生活费,还时常帮助他人。“福利院教会我,要靠努力改变命运。”他的勤奋赢得师生一致好评。
学习之余,小倪从未忘记回报社会。他主动报名学校志愿者活动,周末到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当校外辅导员。站在讲台的他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用通俗语言讲解知识,用成长经历鼓励孩子们不要因出身而自卑。“只要努力,你们也能走进大学校园。”他的真诚打动每个孩子,大家都喜欢这个笑容温暖的大哥哥。支教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助人的快乐,更坚定了从事社会工作的决心。
大学三年,小倪不仅收获知识,更完成了蜕变。从自卑敏感的少年,成长为自信开朗的青年。每年寒暑假回福利院,他都会把北京见闻讲给弟弟妹妹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看到他的变化,福利院工作人员由衷高兴。傅春莉院长说:“小倪就像棵努力生长的小树,即便经历风雨,也从未停止追逐阳光。”
2017年夏天,小倪顺利毕业。选择工作去向时,他毫不犹豫决定回义乌:“是义乌的土地养育我,这里的人们帮助我,我要回家乡回报恩情。”在福利院帮助下,他通过考试进入了义乌市民政局。在入职仪式上,看到投影里的福利院老照片,小倪哽咽着说:“这里教会我,真正的成长不是摆脱贫困,而是让更多人不再困顿。”这句话,道出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许下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岗位坚守:
用奉献丈量感恩的长度
初到民政局,小倪被安排到殡仪馆成为普通员工。这个常人眼中特殊的岗位,他毫无怨言地接受:“只要为群众服务,任何岗位都有价值。”殡仪馆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但他始终积极乐观,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叫苦。
入职不久,他就遇到严峻考验。深夜接到任务去接意外死亡的逝者,面对常人不敢触及的场景,小倪没有退缩。他和同伴认真穿戴防护装备,小心翼翼抬起遗体上车,全程保持对逝者的尊重。完成任务后洗了很久的澡,却仍觉得身上有味道。但想到逝者家属悲痛的眼神,他觉得付出值得:“这是良心活,我干的是好事,没什么可怕。”
还有一次,他和同事到山区接老人遗体。崎岖山路无法通车,他们用担架抬着遗体步行下山。那天烈日炎炎,山路很滑,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汗水湿透衣服,肩膀被担架磨出红印。三个多小时路程,没有一句抱怨,始终保持平稳步伐,生怕惊扰逝者。“逝者为大,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工作准则。
2022年,因工作表现突出,小倪被安排到火化岗位成为火化工。火化间常年温度四五十度,机器轰鸣声一刻不停。每天在这样的环境工作八小时,汗水一次次湿透衣襟,顺着脸颊滑落来不及擦拭。但他始终专注耐心,仔细安置每具遗体,认真收集每份骨灰。将装着骨灰的盒子郑重交到家属手中时,眼神里满是对生命的敬畏。
这份工作让他承受不少误解和冷落。很多人知道他的职业后不自觉疏远,甚至不愿握手。小倪渐渐养成习惯,从不主动触碰别人,除非对方需要帮助。但外界看法从未影响他对工作的热爱:“不管什么职业,总要有人做。”在殡仪馆的日子,他见惯生死离别,对人生有了更深理解:“看到那么多生命逝去,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明白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看透生死的他,性格变得更加豁达开朗。
如今的小倪已步入而立之年,在工作中找到价值,也收获了爱情。女友经人介绍认识,得知他的工作和身世后,没有丝毫犹豫,反而被他的善良坚韧打动:“他是好人,对工作负责,对我也好,这就够了。”女友的理解支持让他倍感温暖。谈及未来婚礼,小倪平静地说:“我没什么血缘亲戚,简单些就好。”女友笑着回应:“只要在一起,怎样都好。”简单对话里,满是相濡以沫的温情。
工作之余,小倪经常回福利院看望弟弟妹妹。带零食文具,陪他们聊天玩耍,讲工作中的故事。看到孩子们天真笑脸,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他还常去看望傅春莉院长、何国华叔叔等,陪他们拉拉家常,聊聊工作生活。“感谢民政局、福利院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帮助,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小倪说,他会立足岗位踏实工作,用实际行动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也尽己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从街头孤影到民政暖光,小倪的成长之路洒满爱的阳光。福利院的悉心照料、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共同为他撑起晴朗天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爱,孤儿就不会孤单;只要有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生命光彩。而小倪用坚守与奉献将这份爱传递,让更多人感受人间温情,这正是对“人间有爱、孤儿不孤”最好的诠释。未来,这份爱还将继续流淌,温暖更多心灵,照亮更多成长之路。
记者手记
“爱出者爱返”
日月轮转中,有这样一个动人的轮回:二十多年前,福利院的灯火照亮了流浪孩童小倪的寒夜;如今,长成青年的他化作民政系统的暖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这个从街头孤影到民政工作者的生命轨迹,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历程,更镌刻着城市的温度,书写着“爱出者爱返”的人间真谛。
时光回溯到二十多年前的义乌老火车站,冬夜寒风如刀,年幼的小倪蜷缩在墙角,眼神里满是对温暖的渴求。当民警将他抱起送往福利院时,命运的齿轮开始重新转动。初入福利院的他像只受惊的小鹿,用沉默筑起心墙,是保育员们24小时的贴身守护,用缝补被褥的针脚、夜半哼唱的童谣、掌心传递的温度,一点点融化他冰封的心灵。那个睡觉时攥着保育员衣角的细节,藏着孩子对爱的全部渴望。当小倪趁夜溜出大院,整个院区的手电筒光束在夜色中交织成网,这份跨越血缘的牵挂,让“家”的概念在他心中悄然生根。福利院的梧桐树影与作业本上的红批注,承载着他对家的记忆与对知识的向往,这些细碎温暖终将汇聚成改变命运的江河。
教育是点亮希望的火把。基础薄弱的小倪曾在课堂上茫然无措,退休教师张小红多年如一日用糖果当教具,握着他的手书写人生笔画;英语老师将他带回家中,让台灯下的朗读声与牛奶香气交织成难忘记忆。当青春期的自卑如乌云压境,福利院请来心理咨询师,用沙盘游戏让他释放情绪,用篮球场陪伴驱散阴霾。这份关爱让小倪苦读的身影愈发坚定,他也早早传递善意——辅导福利院的弟弟妹妹。2014年高考考场外,院长傅春莉顶着烈日守候;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泪水,是对无数善意的深情回应。从班级倒数到考上大学,小倪的成绩单写满爱与坚持的奇迹。
象牙塔的历练让这份爱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北京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与他的成长经历产生强烈共鸣,他如饥似渴汲取知识,渴望将帮助传递给更多人。勤工俭学的汗水里有自立自强的坚守;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讲台上,他鼓励孩子们:“只要努力,你们也能走进大学校园。”大学三年,他完成从自卑少年到自信青年的蜕变,感恩之心始终未变。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回到义乌:“是这里养育了我,我要回报恩情。”这份信念指引他踏上为民服务之路。
进入民政系统后,小倪被安排到殡仪馆工作。面对常人不敢触及的场景,他强忍不适完成工作,只因“这是良心活”;在崎岖山路抬遗体步行三小时,汗水浸透衣衫却步伐平稳,只因 “逝者为大”。火化间四五十度高温里,他日复一日坚守,将骨灰郑重交予家属时的眼神满是对生命的敬畏。即便承受误解,他依然豁达:“不管什么职业,总要有人做。”工作之余,他常回福利院看望孩子,陪恩人拉家常,将爱的接力棒传递。如今他收获了爱情,女友被他的善良坚韧打动,这是善良者应得的幸福。
小倪的故事映照出义乌最柔软的底色。从民警救助到福利院照料,从爱心人士捐助到老师教诲,无数善意微光汇聚成照亮生命的星河。这不仅是个体幸运,更是社会支持体系温暖运转的见证。当小倪传递这份爱,我们看到动人轮回:被温暖过的生命,终将温暖他人。他证明孤儿不孤,只要有健全保障与人间大爱,困境中的孩子都能绽放光彩。
爱出者爱返。小倪的成长故事再次提醒我们善意的力量。一盏灯照亮寒夜,一份爱改变命运,一种守望温暖人间。从被守护者到守护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最好的感恩是将爱变成照亮世界的光;最动人的成长是成为曾经渴望的温暖。这盏从义乌点亮的灯火,必将在更多人手中传递,书写更多“人间有爱,未来可期”的精彩故事。
全媒体记者 刘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