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活

义乌老兵:换个阵地,同样精彩

金正洪和孩子们在一起。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义乌大地,那些穿梭在商海的身影里,或许有曾紧握钢枪的手;当夜幕降临,在街头巷尾守护平安的灯光下,或许有曾在军营深夜站岗的眼。在义乌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群退役军人用“退役不褪色”的坚守,在市场、乡野、社区、公益场写下了动人的“二次冲锋”故事。他们的字典里,“军人”二字从不是过去时,而是刻进骨髓的进行时。

军魂铸盾:

在平安线刻下“守护”坐标

凌晨三点,义乌公安特警王成功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扫过桌上的执勤表——这是他从警20多年来的常态。从2003年脱下军装换上警服,这个曾在军营里锤炼出“令行禁止”作风的老兵,把训练场的严谨搬进了公安岗位。

他曾在暴雨夜徒步三公里解救被困群众,在抓捕行动中第一个翻越围墙;担任大队长后,他创新“军事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模式,将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转化为值班规范,队员们说:“跟着王队干活,就像回到了连队,心里踏实。”从警以来,他荣立个人三等功,获评“信义金华最美警察”,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螺丝钉”精神的生动注脚——就像他常说的:“平安是最大的民生,哪怕做一粒石子,也要铺好这条路。”

同样在平安线坚守的,还有辅警吴少飞。有一年冬天,稠佛路上冒烟的货车像一头失控的巨兽。刚值完勤的吴少飞没有丝毫犹豫,驾车追出两公里截停货车,徒手扑向熊熊燃烧的货箱。浓烟呛得他睁不开眼,货物坍塌时他被砸倒在地,醒来第一句话却是“货保住了没”。从武警部队退役后,这个总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的老兵,先后帮群众追回了被盗三轮车,救助迷路男孩安全回家,化解了一起又一起邻里纠纷。在10多年的辅警生涯里,二等功勋章和“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证书,是他用热血书写的“续役报告”。

从军营到警营,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向前冲”的本能。王成功的值班室墙上,挂着一张义乌地图,密密麻麻的红点标注着他出警的地点;吴少飞的摩托车后备箱里,常年备着急救包和雨伞——这些细节里,藏着义乌退役军人对“平安”二字最质朴的注解。

星火成炬:

在公益途点亮“温暖”灯塔

2025年学雷锋纪念日,江苏东海县李埝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围着“正洪书屋”的书架欢呼。62岁的金正洪站在人群里,看着阳光下孩子们的笑脸,仿佛回到了41年前——1984年春天,野营拉练的他走进这所草房教室,泥台子课桌上的裂痕刺痛了他的眼。回到连队,他用积攒的津贴买了260本课外书,以“人民中的一员”之名寄出。此后三年,儿童节的包裹从未间断,直到学校顺着邮戳找到这位年轻战士。

“做善事是人的初心,能带来快乐。”这句朴实的话,成了金正洪的人生信条。在部队时,他带着战友在徐州火车站办起流动图书服务队,把雷锋精神刻进迷彩绿;2004年转业回义乌后,他在当时的365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跑腿,帮福建籍群众落户口时,跑了多个部门协调,对方握着他的手说:“你比亲人还亲。”

2020年,金正洪牵头成立正洪爱心公益协会,300多名退役军人和爱心人士组成“星火战队”。湖北疫情时,他们连夜筹集15万元防疫物资驰援恩施;云南山区的冬天,15万元保暖内衣穿在孩子们身上;贵州六盘水的盘山路上,他们冒着坠崖风险,为偏远小学送去250个书包和“雷锋书屋”启动资金。更动人的是“爱心接力”:山东退役军人何鲲坠楼,协会10天为其筹得20万元;河南老兵徐卫贞患脑梗,近300人捐款11万元,如今徐卫贞的妻子成了公益常客,她说:“被人帮过,才懂帮人的暖。”

40年捐资助学,近千名学子受益;20年帮扶老兵,10多个困难家庭重燃希望。金正洪的办公室里,有一沓厚厚的汇款单,最早的日期1984年6月1日。“雷锋精神不是口号,是把别人的难处放在心上。”这位两度荣立二等功的老兵,用一生的坚守证明:军装可以脱下,为民服务的热忱永远滚烫。

潮头逐浪:

在创业场扬起“奋斗”风帆

义乌篁园市场的角落里,曾有个一平方米的摊位,朱余瑾在这里卖了三年电线开关。1993年,从部队退役后的他带着5000元闯市场。“部队教会我‘啃硬骨头’,别人嫌远的货源地,我坐绿皮车也要去;别人怕压货的新品,我敢先垫钱试销。”如今,他的金天利厨具有限公司已是五金行业标杆,带动200多人就业、创业。

在义乌,退役军人的创业故事从不缺传奇。傅嘉丞的“军人家政”公司里,11名战友穿着统一制服,擦玻璃时用的是“内务标准”——窗槽里不能留一根头发,地板反光能照见人影。这个曾在边陲站岗的特种兵,把“整齐划一”的军营作风搬进家政服务,客户说:“找他们干活,就像看到当年的兵,放心!”

更年轻的创业者在互联网浪潮里破浪。王柯翔和徐晟聪的直播间里,凌晨还回荡着流利的英语。这对退役军人搭档,把部队的“战术配合”用到跨境电商:一个负责选品,像研究作战地图般分析海外市场;一个主攻直播,把“稍息立正”的气场转化为带货感染力。不到半年,他们的销售额突破数十万元,还带动多名大学生就业。“军营教会我们,倒下了就再爬起来。”徐晟聪指着墙上的奖状,那是他们在浙江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上斩获的佳绩。

从五金商铺到跨境电商,从家政服务到文旅项目,义乌退役军人把“敢闯敢试”的商城精神与“永不言败”的军人特质相融。他们的创业故事里,没有捷径,只有“像当年冲锋一样”的执着——正如朱余瑾所说:“市场是另一个战场,拼的还是那股不服输的劲。”

乡野扎根:

在乡村里播撒“希望”种子

大陈镇大陈二村的午后,“95后”金祎浩骑着摩托车,把幸福食堂的热饭送到老人手中。这个服役五年的退役军人,把军营的“服务岗”搬到了乡村:他给食堂制定“内务标准”,餐桌擦得能映出人影;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建“送餐档案”,谁爱吃软饭、谁要少盐,记得比家人还清楚。村民们说:“小金一来,食堂像加了‘兵味’,暖乎乎的。”

在后宅街道李祖村,方志向的雾也农场成了网红打卡地。这个曾迷茫的退役军人,把70多亩荒地改造成露营基地,用“迷彩绿”点缀草坪,用“军事化管理”打理农场。“部队教会我‘细节决定成败’,帐篷间距要像队列一样整齐,卫生标准要过‘白手套检查’。”如今,农场带动村里多名妇女就业,他说:“乡村振兴,就是要把土地种出‘新味道’。”

义亭镇陇头朱村朱健红的“稻虾轮作”基地里,小龙虾在稻田间蹦跳。这个放弃电商事业回村的“80后”老兵,带着村民搞起“一水双收”:450亩稻田里,水稻和小龙虾共生,亩产增收3000元;50亩垂钓区里,周末挤满城里游客,“共富灶”飘着龙虾香。此外,朱健红还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制定了《义乌市义亭镇陇头朱村“红梅指数”建设实施办法》,该办法用梅花五瓣寓意五村合一,村民做好事能赚“红梅币”,在“家风银行”换日用品。“就像部队的‘军功章’,看得见的奖励,才能激发大家的干劲。”朱健红说,去年村集体增收100万元,春节给村民发了3万斤大米、1万斤鱼。

从商城的霓虹到乡野的晨曦,从平安守护到公益奉献,从创业搏击到乡村耕耘,义乌退役军人用行动证明:军装可以褪去颜色,军魂永远鲜红;战场可以转换场景,初心永远滚烫。他们就像市场里的“螺丝钉”,平凡却坚韧;像商城大地上的“星火”,微小却明亮。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他们的“二次冲锋”仍在继续,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本色答卷”。

2025-07-30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66861.html 1 3 义乌老兵:换个阵地,同样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