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财经

普通型降至2.0%,分红险降至1.75%,万能险降至1.0%

人身险预定利率最高值下月全面下调

随着最新LPR公布,2025年二季度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也终于揭晓。

7月25日,保险业协会官网发布消息,宣布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例会,确定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前值2.13%下调14BP。

根据既有规则,当前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已经连续两个季度高于研究值,预定利率上限须进一步下调,另据国寿寿险、平安人寿发布的公告,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将从2.5%降至2.0%,分红险将从2.0%降至1.75%,万能险将从1.5%降至1.0%,而切换的截止时间为8月31日。

又一轮产品切换大潮将至,与此同时,伴随着政策对于分红险的明显倾斜,分红险势必受到险企更多的关注和加倍的倚重。

最新预定利率研究值1.99%

普通型、分红险、万能险

预定利率上限皆下调

事实上,“预定利率研究值”已出现“两连降”,2024年四季度2.34%,2025年一季度2.13%,二季度又进一步下探至1.99%,这意味着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最高2.5%的定价区间即将谢幕。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及《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预定利率最高值以0.25%为最小变动单位;若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较“预定利率研究值”高出25BP及以上,险企须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两个月内完成新老切换;若相反情形出现,可适度上调,但上调后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原则上不得高于“预定利率研究值”。与此同时,分红险、万能险的“预定利率最高值”须按对应差值同步调整。

目前,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5%,相较一季度的预定利率研究值2.13%、二季度的1.99%,已经连续两个季度高于预定利率研究值25个BP,触发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国寿寿险、平安人寿等发布的公告,此次调整后,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下调至2%,对比前值直降50BP,相应的,万能险预定利率上限从当前的1.5%直降50BP至1.0%,而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只下调25BP,降至1.75%。

从时间来看,此次调整打破了“在两个月内完成新老切换”的规定,要求险企在8月31日之前就完成产品切换。

一步到位下调50BP

有助稳定市场预期

此前,市场针对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进一步下调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因为市场利率持续快速下滑,险企负债端承压明显。

市场争议的焦点在于一次性下调25BP还是50BP。如今,结果出炉,保险行业协会直接将预定利率研究值下调至2%以下,而普通型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也因此直降50BP,来到2.0%的水平。

业界对于直降50BP普遍持欢迎态度,因为利率仍在快速下滑之中,如果此次只降至2.25%,那么四季度很有可能还要再度下调,频繁的下调预定利率上限,意味着险企需要频繁地切换产品,无法做出较为长期的规划。一步到位下调50BP,能帮助险企稳定预期,更从容的在三四季度准备来年业务计划。

从市场反馈来看,险企由于对于预定利率下调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所以基本都已经提前准备了预定利率2.0%的产品(不少险企甚至提前备案了预定利率更低的产品),也因此,压缩切换过渡时间,将切换截止时间定为8月末,并不会对市场造成大的影响。

利好分红险

普通型、万能型直降50BP

分红险仅降25BP

此前,普通型产品、分红型产品、万能型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基本保持了50BP的区隔,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就是2%,万能型产品则为1.5%,而此次预定利率下调之后,三者50BP的均衡区隔被彻底打破,其中,普通型产品、万能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均下调50BP,而分红型产品仅需下调25BP。意味着,此次调整结束后,分红型产品的预定利率仅比普通型产品低25BP,前者1.75%,后者2.0%,再叠加浮动收益,分红型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相对提升。

这毫无疑问体现了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对于分红型产品的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从长期观察视角出发,持续走低的预定利率对负债端形成持续压力,而应对这种压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转型发展分红型产品,进一步压降预定利率,同时通过浮动收益的方式与客户分享经营成果,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近一两年来,险企产品结构加速向“保底+浮动”模式转型。多家险企积极“备战”,已开始陆续推出1.5%保底的分红险产品。这种调整短期内或抑制新单保费增长,但长期看将推动保险公司从刚性兑付转向风险共担,有利于行业长期稳健发展。

行业严防“炒停售”

保险卖点应从“收益率”

转向“功能性”

据了解,在此次的会议上,监管部门也重申了反对“炒停售”的立场。此前,每一次预定利率切换下调,几乎都伴随着“炒停售”,个别险企甚至会“铤而走险”引发一系列乱象。此次重申反对“炒停售”或意味着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炒停售”,引发市场舆情或者乱象,不排除有关部门会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来维持市场稳定。

不过,从行业的反馈来看,伴随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持续下调,与其他理财产品之间的利率差不断收窄,“炒停售”本身已经无法带来显著的保费增长。

有业内人士直言,低利率的市场情况下,单纯依靠收益率吸引消费者投保,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必须将卖点从收益率转向功能,重点突出保险产品的长期性以及风险保障功能,附加的各种康养服务权益等,以此提升保险产品市场竞争力。

预定利率或进一步下调

“低保证+高浮动”

或成行业改革终极方向

近日,特朗普连续催促美联储降息,若三季度美国真正开启25—50个基点的降息窗口,中美利差倒挂压力将显著缓解,央行顺势引导LPR继续下探的概率随之上升。

对于负债久期动辄十多年的人身险公司而言,这意味着资产端的投资收益率还将承压,负债成本若不继续下调,利差损风险只会越积越深。对于人身险行业而言,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不言自明:传统险2%的封顶利率大概率只是过渡,真正的锚定点或许要向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低保证+高浮动”模式靠拢,把对投保人的刚性承诺更低,同时把分红账户的弹性空间做大,以可调整利差取代目前相对固化的50BP差额。

在香港,当地主流分红险保证利率长期锁定在0.5%—1%,实际派发利率却能随投资收益每年在4%—5%间浮动,核心就在于“低保证+高共享”的机制给了公司足够的安全垫。反观内地,目前传统险与分红险之间仅50BP的静态利差,一旦资本市场回报下行,公司只能被动压缩分红、侵蚀品牌。

利差弹性的重新设定

将改变险资的资产配置曲线

拉长周期看,当“低保证+高浮动”成为主流,险资对高股息蓝筹的偏好将继续强化,对超长利率债的需求则边际减弱,30年、50年国债的期限溢价可能进一步压缩,而A股高股息板块的估值有望获得长期资金托举。

当然,机制切换不会一蹴而就,行业仍需在防范销售误导与保证客户合理预期之间掌握平衡。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联储降息打开全球利率下行空间,内地LPR继续走低只是时间问题;传统险与分红险之间那道看似温柔的50BP“护城河”,未来或将被更具弹性的动态利差所替代。

2025-07-27 普通型降至2.0%,分红险降至1.75%,万能险降至1.0%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66055.html 1 3 人身险预定利率最高值下月全面下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