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

从义乌先贤的精神传承看仁义的新时代价值

朱丹溪行医(AI制图)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从宋代喻良弼的谦让为本到明代朱丹溪的医者仁术,从宋代徐侨的清廉爱民到清代朱之锡的治水安邦,义乌历史先贤以各自实践丰富了儒家仁学的内涵。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重新梳理义乌先贤的仁德实践,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本土化范本。本文通过解析四位义乌历史人物的仁学实践,探讨仁德思想的当代转化与创新路径。

“仁”内涵的多维理论谱系的历史生成

(一)从“爱人”到“成德”的伦理实践逻辑

孔子确立了“仁”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这种“爱人”并非局限于血缘关系,而是通过“忠恕之道”实现道德推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进一步将“仁”与“义”结合,构建起“仁—义—礼—智”的道德体系,使“仁”成为君子成德的终极追求。

(二)从“仁政”到“民本”的政治治理智慧

在政治领域,“仁”演变为儒家的治国理念。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国家应以道德示范引领社会。孟子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荀子则从制度层面阐述“仁”的治国逻辑,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仁政”的本质是协调君民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这种政治哲学在义乌历史人物的实践中有着鲜明体现,如徐侨的以民为本、朱之锡的治水安民,均是“仁政”思想的地域化表达。

(三)从“亲亲”到“仁民”的社会价值拓展

在社会层面,“仁”表现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从家庭伦理的“亲亲”,到社会伦理的“仁民”,再到生态伦理的“爱物”,“仁”的伦理维度不断拓展。义乌乡绅喻良弼的乐善好施、调和乡邻,正是这种社会伦理的典型实践——他以“和顺”为处世原则,通过物质馈赠与道德调解维护社区秩序,体现了“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义乌先贤对“仁”多元诠释及时代价值‌

义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方式丰富并践行“仁”的内涵,“仁”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时代价值。

(一)朱丹溪:医学场域中的“仁德”实践。“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医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仁”的伦理内涵。“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理论,本质上是对生命本体的关怀;“相火论”“四伤学说”的提出,更是基于对民生疾苦的深刻体察。“治病不计贫富,必视之如亲友”,这种医者仁心的实践突破了职业伦理的范畴,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普遍尊重。他晚年创办“丹溪医局”,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将医学技艺转化为普惠民生的公共事业,实现了“仁”从个体道德到社会公益的跨越。

朱丹溪的医者仁心理念,对现代医疗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回归“仁”的本质——尊重生命、关爱病患。

(二)徐侨:政治场域中的“仁政”探索。南宋理学家徐侨的政治实践,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典型范本。作为朱熹弟子,他将格物致知的哲学理念转化为以民为本的施政纲领:在和州任上,他整顿军备、减轻赋税,以“敢勇军”保卫乡土;在安庆知府任内,他上疏分析“边备松弛、民生凋敝”之弊,提出“固边防、厚民生、明政刑”的治国方略。

徐侨提出“仁政”以道德自律为前提的治理逻辑,与当代廉洁政治、责任政府的理念形成跨时空呼应。

(三)喻良弼:乡绅场域中的“仁风”建构。南宋乡绅代表喻良弼,以厚德君子形象塑造了基层社会的“仁”文化范式。他践行谦让为本的处世哲学,通过制度化的春祭分馒、吉庆宴宾等仪式,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感知的民俗活动;在处理乡邻纠纷时,他以代为赔偿、道德劝诫等方式调和矛盾,开创了“非诉化解”的基层治理模式。

喻良弼“以仁化俗”的实践,使“仁”从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构建了充满人文关怀的乡村治理生态,对当今社会“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很有启发意义。

(四)朱之锡:公共事务中的“仁功”彰显。清代河道总督朱之锡面对黄河水患,提出“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理理念,深入考察水情、制定科学方案,体现了“仁”的理性精神,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智慧;与民工同甘共苦、昼夜督工,以身先士卒的行动诠释了“仁”的实践品格。

朱之锡这种将专业精神与民生关怀相结合的实践,为当代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历史镜鉴。

建议进一步深化“仁”文化创新路径‌

(一)文化基因解码:构建“仁”文化学术研究体系

成立义乌“六义”研究中心、仁义研究支系,着力学术资源整合,系统整理朱丹溪、徐侨、喻良弼等名人的历史文献,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实现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与便捷检索;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邀请学者探讨“仁”文化的地域特色与现代价值;编纂相关文化产品,如编写《义乌先贤故事》地方教材,以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绘本漫画等多元形式,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二)数字技术赋能:打造“仁”文化沉浸式体验场景

复原虚拟现实,利用VR/AR技术复原朱丹溪医馆等历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朱丹溪问诊、朱之锡治水等,在虚拟实践中感受“仁”的文化内涵;依托智慧平台建设,定期推送义乌仁义故事微视频,如以朱之锡治水为主题的动画短片,通过3D建模还原清代黄河治理场景,结合现代水利技术对比,展现“仁功”惠民的古今传承。

(三)产业生态融合:培育“仁”文化特色产业集群

开发文创产业,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发“仁”主题文创产品,如以朱丹溪医学思想为灵感的中医药香囊、徐侨廉政文化书签等,形成“仁礼”品牌矩阵;融合文旅,借助“义乌好好逛”IP,建设“仁”文化主题产业园,吸引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

(四)“仁”精神的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基层治理中推广“仁爱社区”模式,鼓励邻里互助,构建和谐社区。学校教育中增设“仁德课程”,通过讲述名人故事、经典诵读、道德实践等方式培育青少年的仁爱之心;参观名人故居,在研学教育中传承发扬仁义精神;各名人故居所在镇街、部门,开发相关“仁”文化载体及产品,如赤岸镇、赤岸中学、市中医医院等在弘扬和传承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及活化利用金字招牌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国际传播创新:搭建“仁”文化海外传播平台

建设文化驿站,在国际商贸城、鸡鸣山社区、学校等举办传统礼仪展示活动,吸引当地民众及各国友人参与,扩大“六义”文化影响力;成立国际“仁”文化交流协会,促进商业伦理国际对话,推动“仁”理念成为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加强“仁”文化国际传播,制作纪录片,以国际化叙事讲述义乌历史人物的仁行故事等。

义乌先贤的仁德实践启示我们:传统仁学需要从三个维度实现现代转型——从心性修养转向制度建构,从精英伦理转向大众实践,从地域文化转向人类共识。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中,义乌有责任也有能力打造传统美德现代转化的县域样本,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义利并举、仁智双彰”的实践方案。

金战新(作者系中共义乌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2025-07-21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64600.html 1 3 从义乌先贤的精神传承看仁义的新时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