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本报讯 “这次调解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劳动纠纷,还增强了用工方面的法律意识,非常感谢。”7月18日,在位于国际商贸城四区三楼的义乌市国际贸易涉外劳动争议仲裁庭,印度籍商人尼罗斯向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负责人刘晓坚表达了谢意。
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经济外向度高,涉外矛盾纠纷中有关劳动争议的案件也占了一定比例。“这几年大概每年有50件,其中涉及‘2倍工资’的占比在45%左右,很多案件跟劳动合同签订和社保缴纳有关。”据刘晓坚介绍,这些案件因涉及多方主体、跨文化沟通和法律适用难题,处理周期比普通劳动争议更长。
面对涉外经营主体多、用工合规意识薄弱、劳动关系复杂等现状,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市涉外服务中心、市司法局、市总工会等部门,积极建立涉外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仲裁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在多方支持下,日前,我市在国际商贸城设立全省首个国际贸易涉外劳动争议仲裁庭,提供多语言、专业化、便利化的调解仲裁服务。
近日,尼罗斯所在的贸易公司与一刚离职员工之间,因在补偿金数额上意见不统一发生矛盾纠纷。该员工决定走劳动争议仲裁途径。由于这是一起涉外劳动争议案件,义乌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后,随即启动涉外劳动争议调处工作机制。依托与司法部门共建的涉外劳动争议调解队伍,在刚设立不久的义乌市国际贸易涉外劳动争议仲裁庭,安排外籍调解员参与调解,通过“以外调外”的调解模式,最终在走仲裁程序前成功化解该纠纷。
除了积极参与前端调解,市国际贸易涉外劳动争议仲裁庭还在源头防范上下功夫。市人力社保局因地制宜组织外商代表开展涉外劳动争议普法宣讲活动,工作人员就规范用工及劳动争议处置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讲解,并发放企业规范用工宣传册。
“之前我们不太了解中国的劳动法律法规,在用工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漏洞。”一名来自土耳其的外商表示,回去后要仔细查查,该签的劳动合同、该交的社保,一个不落。
“在司法部门的支持下,通过15个国家(地区)的20名在义外籍调解员加入,进一步充实专业调解服务力量,实现涉外劳动争议一站式、专业化解决,推动外资企业用工规范管理。”义乌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国际贸易领域劳动争议处置新机制改革试点任务,不断完善涉外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仲裁”服务机制,加大普法宣传,有效开展涉外调解,不断提升涉外劳动关系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