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买卖不成仁义在。”意思是,双方在进行商品交易时,即使未成交,仍应保持友好关系与道德准则。不能只认钱物,不顾人情友谊。然而,当这句朴素的商业伦理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朝贡贸易,却在明朝与残元的交往中,演变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悲剧。
明朝是打败了元朝之后建立起来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审时度势,采取对残元通好与防御的策略,摒弃“虽远必诛”,只是固守边疆,重修长城是最典型的示范。靖难之役后,永乐大帝朱棣迁都北京,相应地,也加强了北方的防务。朱棣采取“两手抓”的政策:一方面以攻为守,如果残元贵族进行挑衅,坚决予以打击;一方面双方继续修好,封残元部落酋长,赐予金银、布帛、粮食等。渐渐地,积极防御之心日淡,消极笼络之心日强。残元每年都来华朝贡。为了显示大明的富足与强盛,对前来朝贡的使者,超规格接待,免费吃,免费喝,免费玩,临走再回赐大量丝绸、药品及礼乐器物,称为“恩赏”,自然是分文不收。而带来的物品,则重金收购,而且比市场价高出很多。比如龙涎香,《明会典》记载,此物一斤合9贯钱,但明朝给大部分朝贡者的价钱竟然是每斤48贯,是市价的5倍多。这种赔本赚吆喝的贸易模式,很快引发连锁反应。那些国家一看,还有这等好事?于是,经常派代表团来,而且次数越来越频,人数越来越众,送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初,明朝规定瓦剌部来进贡人员不得超过50人。到了正统年间,膨胀至2000余人,并且常常携其他部人同行,以获得更多、更贵重的赏赐。负责审批经费的官员,对于对方虚报使臣人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看花名册,便大笔一挥,给予奖赏。尝到甜头之后,他们就收不住手了,更加肆无忌惮,任性妄为。残元的特产是马匹,他们就往明朝进贡(其实是出口)大量马匹,以此换取外汇和物品。时间一长,朝廷在持续扩张的贸易逆差下逐渐招架不住,财政负担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打肿脸充胖子,终究不是个事。于是,要求他们少来几回,少贡些马。但他们根本不听,照样常来勤来,大送特送。把“既要……又要……还要……”的公式玩得炉火纯青。
到了明英宗年代,进口的马匹多得成了灾,参贡的人数源源不断,索要回赐变本加厉,使得明朝的财政不堪重负。大权在握的宦官王振感到问题严重,得想个对付的办法。正统十四年(1449年),残元首领也先又遣使来明朝贡,照样虚报使团人数,照样带来大批马匹。王振令人调查后发现,他们实际所来人数,只有奏请人数的五分之一,于是下令,以真实人数给赏,又压低马价,卖就留下,不卖就赶回去。进贡使团没有想到,明朝突然翻脸不认人,双方矛盾迅速激化。也先恼羞成怒,指挥数万铁骑,横踏大明疆土。王振挟持英宗,率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行军途中,王振出于私心,多次更改路线,致使军队错失战机。当疲惫不堪的明军行至土木堡时,遭到瓦剌骑兵突袭。这场惨烈的遭遇战,以明军近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告终,史称“土木之变”。明朝自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教训是惨痛的。明朝统治者试图用“厚往薄来”的政策经济手段换取和平,却将朝贡贸易制度演化为财政包袱;残元贵族则将贸易往来视为牟利工具,最终导致信任崩塌,兵戎相见。“土木之变”警示后世,国际关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公平对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否则,再美好的愿景,终将在利益失衡中走向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