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群言堂

聊天

钻木走进新天地

——文明探源新思之六

汪金友

我小的时候,经常看到院里的一位大爷,用火镰打火。那火镰,像一个小皮夹。上边是一个钢板,里边装着火石和火绒。将钢板在火石上打几下,火绒就着火了。然后放在装好烟丝的烟袋锅里,吧嗒吧嗒地抽。

那时已经有了火柴,称为“洋火”。但大爷很少用。可能是因为成本比火镰高,也可能是他已养成了用火镰的习惯。为此我经常想,要是没有“洋火”和火镰,人们又怎样点火?

没有火,自然就不能烧水,也不能做饭。只能像虎狼一样,茹毛饮血,生吃飞禽走兽的肉,因此也很容易生病或死亡。这样的日子,古人类过了几十万年。

后来发现,因为雷击和暴晒,山林有时会突然燃起大火。火灭之后,还会留下一些烧焦了的动物尸体。试着一吃,哟,味道不错,不仅易嚼,而且比生肉好吃百倍。

此后,人们就盼着天降大火。火过之后,再漫山遍野寻找可以吃的东西。而雷火和日火,都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几年都不会遇到一场。

后来,有一位老者,在一个烧过的火场上,发现一根树桩,仍然燃烧着火苗。他试着捡来几根树枝,放在上边,火势烧得更旺。他急忙大喊:“过来,快过来看!只要添加树枝,这火就会继续烧!”

他们家族的首领,是一位中年女性。她跑过来一看,惊喜万分,立即让人跑回居住的山洞,把储存的兽肉拿过来,放在火上烤,烤熟了大家一起吃。然后,又让这位发现火种的老者守在这里,不断加柴,保持火种不灭。

考古发现,周口店“北京人”20万年前住的山洞,就有明显的火塘痕迹。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可能主要的办法,就是轮流看守。一旦火种熄灭,就得等下一次山火。

这个时候,燧人氏出现了。燧人氏的“燧”,指的是一种取火的工具,有木燧、石燧、金燧等。燧人氏所在的燧明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燧明国这个名称,也是后人起的。因为燧人氏在燧明国发明了钻木取火,所以后人就以“燧”称之。

1963年,有学者根据山西朔州峙峪遗址骨雕片上的文字推断,燧人氏的时代,距今约为2.8万年。后来又有人提出,燧人氏的故事,可能发生在1万年前。

东晋时期王嘉编写的《拾遗记》说:“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意思是说,燧人氏的灵感,来自一只鸟。有一天,他发现一只酷似乌鸦的鸟(有说叫毕方鸟),用尖长的喙啄一棵树的树干,啄着啄着,树干竟然迸发出一缕火光。燧人氏感到惊讶,遂找来一块尖长树枝(也可能是石子),模仿大鸟的啄食动作,对树干进行连续的啄击和钻磨。不久后,树干开始发热,并冒出青烟,最终点燃了火焰。

这一发现,让燧人氏欣喜若狂。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找到了一种新的取火方法。赶紧跑回住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族人。人们佩服他的智慧,推选他为部落首领,并称之为燧人氏。

《庄子·缮性》说:“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战国时期尸佼的《尸子》则讲:“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赵朴初在《滴水集》中也说:“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此事事新。”

燧人氏所取之火,被称之“华夏文明之火”。后人在河南商丘古城,修建了燧皇陵,并在《拜谒辞》中写道:“三皇之首,吾祖燧皇。钻木取火,功德无量。改天换地,文明开张。”

火的运用,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因为有了火,所以才有了熟食,有了开水,有了烧制,有了冶炼,有了金属,有了化工,有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燧人氏的贡献,在于发现,在于思考,在于行动,把一颗偶然发现的火星,变成为人所用的火焰,照亮文明前程。

燧人氏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类每一次质的跨越,都离不开新发现和新实践。中国有钻木取火的燧人氏,西方神话中有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他们以火种带领人们走进文明新天地,所以受到世代的尊敬。

(参考资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中国神话故事》第47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中国历史故事——悠悠太古》第148页)

2025-07-13 ——文明探源新思之六 聊天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63088.html 1 3 钻木走进新天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