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宋国有一丁姓人家,因为家中没水井,需要出门打水用,经常有一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开凿了一眼水井后,便对人说,我家打井后得到一个人。这话传来传去,说成是“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后省下一个人手,并非从井中挖出一个人。听到这样的结果,还不如当初不闻不问不信。
《吕氏春秋》中讲的这个故事,更像是一则寓言,道理也很浅显,问题是类似这样的滑稽戏,至今还在上演。就像“三告投杼”“三人成虎”一样,本来是没影子的事,架不住传的人多了,不由你不信,不由你不转。这说明,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真假参半,经过累积后会产生叠加效应,以至左右了事实真相。同一件事,一两个人说,可能不足为信,但若三个以上的人都这么说,就有可能裹挟人们的良知,毁弃人们的初衷,改变人们的判断。
同古代相比,现代信息的传播,不论载体与渠道,还是模式与手段,不知要先进多少倍,便捷多少倍。鼠标一点,手指一触,你所要传递的信息就能即时飞到千里之外。可是,这样的优势,同样能被流言制造者所利用,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
因为有了微信,我们每天都要接收、浏览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手机中这些传来转去的信息五花八门,不能说都是无稽之谈,均不可信,但也正因靠谱与不靠谱的内容掺杂在一起,才让人一时真假难辨。尤其是有些信息发布者,他们传播的内容是有倾向、有靶向的。
譬如说手机中的短视频,有些看不出时间和地点,没头没脑,断章取义;有些画面张冠李戴,错谬百出;有些配音夸张,字幕乱配;还有不少是经过导演、摆拍出来的。总之,看着玩玩倒也罢了,当不得真,怕就怕有人信以为真,视个案为通例,将偶然当常情,听啥信啥,成为盲目从众的流量控。本来,凭常识就能辨别真伪的事,听人家都这么说,您就信了;不仅信了,还点赞,还转发。于是,以讹传讹,越传越离谱,以至有人上当受骗,甚至为了自证清白而轻生。从这一点上说,流言的叠加效应从来都不容低估。
清代学者赵翼诗云:“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定力再强的人,也经不住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蛊惑。传言也好,谗言也罢,你可以装作没听见,却很难无动于衷。天底下定力强、不信邪、不盲从的圣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普罗大众。正因为您信奉“无风不起浪”,所以才会“听风就是雨”,给你个棒槌就当(针)真。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对付流言了呢?不仅有,而且并不复杂,这就是苏格拉底教给他门生的“三筛而后定”的理性判断法则。
一次,有位门生匆忙来见苏格拉底,兴奋地说,告诉您一件事,您绝对想不到……苏格拉底打断他的话说,等一下。你先告诉我,这件事你用心过滤了没有?门生说,还没有。苏格拉底说,你听到的事,在传给别人之前,至少要用筛子过滤三次。首先要过滤一下这件事是真的吗?门生说,我是在街上听说的,大家都在传,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苏格拉底接着说,那就再过滤一次:你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门生说,正相反。苏格拉底继续问,你这么急着告诉我的事,很重要吗?门生说,并非很重要。苏格拉底概括说,你所要告诉我的消息,经过筛子三次过滤后,既不重要,又非善意,更不知真假,说出来只会造成更多人的困扰,又何必再去传它呢?
事实上,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让流言飞一会儿,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何必随人说短长呢?正如荀子所云:“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滚来滚去的弹丸,遇到坑洼后就停住了;传来传去的谣言,到了智者那里就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