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摄
义乌数以百万的外来建设者,带来了数不清的特色美食。在鲇溪新村,就有一家餐馆,主打甘肃东乡风味美食。推开店门,东乡族民歌的旋律与羊肉的香气交织溢出。说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以及各地方言的食客相互热络寒暄、畅快聊天,爽朗笑声此起彼伏,身着民族服饰的服务员穿梭其间,瞬间将人拽入西北草原的烟火气中。
一落座,先上来一个四格食盒,分别放着桂圆、绿茶、冰糖和红枣。服务员说:“这是我们家乡招待贵客的三炮台。”喝的时候,取三五个桂圆轻轻掐破,不去壳,搭配三五个炒过的红枣、适量绿茶与一小把冰糖,冲入沸水焖泡。尽管放了冰糖、桂圆和红枣,但入口依旧满是清苦。“这茶是解腻的,吃肉的时候配着喝。”服务员小哥赶忙介绍说。
打开菜单,各种西北美食让人目不暇接:架子肉、馕坑肉、炕锅羊肉、东乡八块鸡、炝拌夜兰香、甜胚子、老虎菜、油胡璇、河沿面片、油糖糕……每一道都让人充满好奇。
招牌是手抓羊肉。“这是东乡族招待宾客的特色菜肴,也是西北人民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厨师马学龙介绍,手抓羊肉按部位分为羊肋条、羊背子、羊脖子和羊前腿,不同位置价格不等。店里最受欢迎的是羊肋条。每根羊肋条宽约一指半,长度接近手掌。刚上桌时还蒸腾着热气,动一下颤颤巍巍的,看起来极其软嫩多汁。浅棕色的肉皮微微卷起,上面挂着晶莹的油珠,下面连着一层半透明的胶质。粉色的瘦肉、透着奶白色光泽的脂肪相互纠缠,附着在薄薄骨片上,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手抓羊肉带着盈盈水汽,炖的火候非常到位,肉轻轻一带就下来了。牙齿轻压肉皮,半透明的脂肪层在口腔瞬间融化,温热的肉汁裹着草原牧草的清甜在舌尖炸开。瘦肉肉质嫩得惊人,几乎不需要怎么咀嚼就滑进了肚子。腥味膻味,都不存在。入口只有满满的肉香味,以及若有似无的奶香味。
吃手抓羊肉讲究“灵魂三配”:一碟秘制蒜蓉,一撮辣椒粉,再来一碟切丝的新鲜洋葱。吃的时候,一块羊肉蘸上辣酱,裹着甜脆的洋葱送入口中,油脂的丰腴被辛辣瞬间中和。
“要是吃得来,最好就着蒜吃。对我们东乡人来说,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马学龙说,其实手抓羊肉的做法非常简单,锅中仅放水、羊肉,辅以大葱、洋葱、生姜、花椒、草果和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20分钟即可。重点在于羊肉。“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我们选的是吃草长大的草标绵羊,单只不超过26斤,这样做出来的手抓羊肉才好吃。”
“我们每天煮4锅羊肉,中午2锅、晚上2锅。”老板杨义龙说,他们家的各式羊肉非常受欢迎。像羊脖子,一只羊仅一段的稀缺部位,非常抢手,晚来的食客常常只能遗憾而归。
除了手抓羊肉,马学龙还特别推荐了一道菜——东乡八块鸡。“这是我们东乡的家常做法,味道很特别。”食材是从甘肃东乡运来的土鸡,体重在1.5斤至2斤,整鸡切成8大块,小火慢炒,至鸡皮金黄酥脆,再下盐、花椒粉、辣椒面调味即可。炒制过程中,鸡皮逐渐收缩为一层脆壳,包裹住鸡肉,形成外脆里嫩的口感。加上香料的助攻,鸡肉虽然大块却十分有滋味。
光吃肉容易腻,除了三炮台,店里还有各种凉拌菜可以配着吃,比如老虎菜。新鲜黄瓜和洋葱切丝,再加一点甜椒和香菜,加入生抽、香醋、盐、香油等调料,搅拌均匀即可。在品尝过手抓羊肉的醇厚鲜香后,来上一口老虎菜,就像是在燥热的沙漠中邂逅一片清凉绿洲,不仅解腻开胃,更是独具风味。新鲜的食材是这道菜的灵魂。杨义龙说,他们一直靠现点现做、食材新鲜、价格实惠、风味地道留住顾客,“有几位宁夏的客人,说在我们这儿吃饭,就像回家一样。”
杨义龙就是甘肃东乡人,2018年3月,他在亲戚的邀请下第一次来到义乌。考察一番后,同年7月在义乌租下两间店面做餐饮。“街道、社区都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饭店生意也越来越好。”2019年,因生意红火,店里经常坐不下客人,杨义龙又盘下隔壁一间店面。如今,店里的员工已经从最初的7人增加到20人,店面也扩大到6间。“最多时,我们一天要消耗近30只羊。”更让杨义龙欣喜的是,除了西北老乡,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和外来客商也来品尝东乡美食。
杨义龙说,开店7年,他不仅在此扎根,也见证了很多老乡在义乌创业、发展、安居、乐业,“对我们来说,义乌就是第二故乡。”
一锅大开大合的清炖手抓羊肉,炖出了西北人的热络豪爽,抚慰了众多在外打拼的思乡人,也炖出了义乌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