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陈健贤 文/图
7月8日下午,位于稠城街道下车门社区的生命体验馆内,首期“护卫生命”特色夏令营如火如荼开展。市红十字志愿者队队长程青梅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防溺水课。
“记住‘叫叫伸抛’四个字!”程青梅手持饮料瓶,演示着如何利用身边物品抛向溺水者。她告诉孩子们,“看到有人溺水,小朋友们不要下水救援,要高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延伸树枝等救援物、抛掷漂浮救生圈等漂浮装置。”之后,孩子们轮流练习心肺复苏、使用AED等急救技能。此刻,这些急救动作正悄然转化为守护生命的本能。
据悉,我市现有382所中小学、幼儿园,共有27.4万名学生。暑期天气炎热,学生亲水活动增多。为此,我市坚持“预防为主”,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家庭紧密协作,共同做好学生安全保障工作。
生命课堂“处处开讲”
防溺水,志愿力量已成为重要力量。程青梅手机里不断涌入的夏令营预约信息,印证着红十字志愿者队十五载坚守的价值。“2011年普及急救知识时,池塘边曾发生溺亡,却几乎无人愿学。”程青梅回忆道。但如今,备好的绷带与人体模型,在暑期迎来一批又一批求知若渴的市民。防溺水宣传深入人心。
在市红十字会和市慈善总会共同支持下,去年以来,“生命教育进百校”项目为全市100所学校定制急救课程,覆盖逾十万师生,织就生命安全网。每到一校,志愿者会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结合真实案例,通过互动体验,让师生掌握救命技能。更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有师生运用所学处置紧急情况的成功案例。“每次听到正向反馈,我们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程青梅说。
仅靠有限的专业救护师推动全市覆盖并非易事。今年,市红十字会推出新项目“小小急救宣讲员”,在绣湖小学、稠城一校、稠州小学等学校培训小小急救宣讲员。目前,已有数百名小小急救宣讲员在这个暑假,将课堂延伸到家庭餐桌、邻居小院和社区活动站。当孩子们踮脚为父母示范胸外按压,急救和防溺水知识便顺着亲情纽带进入千家万户。
防溺水知识的传播早已突破校园围墙。志愿者推出“急救夜校”项目,市场、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成了流动课堂。2023年以来,该项目已惠及数千市民。程青梅告诉记者:“今年的‘急救夜校’正在筹备,欢迎社区主动联系。”每月火车站定期的志愿活动,更是让急救技能为旅途系上无形的安全带。
清波湖水域训练基地浪花翻涌,党员突击队的红色身影格外醒目。“7月15日这里将开展今年暑假第一期防溺水课堂,目前队员们正积极备课。”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红十字救援队)党支部书记方为成说。自2016年起,这支队伍用200余场现场教育、网络直播,将党员先锋的“红”与志愿团队的“橙”,汇成守护生命的温暖底色。
安全防线“时时在线”
行走在乡间水畔,3360块警示牌如同忠诚的哨兵驻守岸边。这份安宁的背后,是教育、政法、公安、水务等部门联动的精密防护网——1.15万套救生设施静候应急时刻,1678个监控探头与654个智能音柱构筑全天候电子围栏,水域安全的铜墙铁壁在物防技防的融合中悄然成型。
硬件筑牢防线,宣传同样马不停蹄。7月4日至7月6日,“2025年平安暑假公益大讲堂”通过直播覆盖全市中小学生家庭。权威专家围绕心理健康、防溺水避险等话题,为学生们量身打造暑期“安全锦囊”。今年以来,6000余场防溺水主题班会如期开展,32万份宣传手册发放到千家万户,每周两次的安全警示短信直接送达家长手机。当红十字会的线上急救直播吸引超20万人次观看,防溺水知识通过网络入脑入心。
防护并非一味阻拦,堵疏结合方显治理温度。在政府推动下,22所学校的标准泳池与14个镇街的公共泳池星罗棋布。团市委与市红十字会联办的30余期急救夏令营中,留守儿童和“小候鸟”在碧波间练就自护本领。
公益项目“落地生根”
7月4日下午,位于北苑街道何麻车文化礼堂内,不少孩子在两个泳池内欢乐玩耍,两名安全员时刻看护着孩子们的安全。这是我市针对孩童“无处可游”困境开出的治本良方——2025年金华市民生实事的“小海豚”公益项目。目前,我市已在24个点位设置了42套户外泳池。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这些由爱心企业捐赠的“安全水立方”,让留守儿童不再冒险野泳。当防溺水从被动警示转为主动供给,安全亲水的梦想照进现实。
安全守护的脚步永不停歇。市红十字会依托新泳池扩展防溺水公益培训,让更多农村孩子化身畅游的“小海豚”;家校联络簿上,防溺水提醒已成固定栏目,督促家长落实教育、关爱、监护“三到位”;针对中考后学生监管空窗期,动态排查机制已悄然启动,让暑期安全“不空窗”。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清波湖水域训练基地翻涌的浪花上,也映照着北苑街道“小海豚”泳池中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从“叫叫伸抛”的呼号在生命体验馆响起,到AED训练器的滴滴声在急救夜校回荡;从3360块警示牌在乡间水畔的守望,到小小宣讲员踮起脚尖传递的急救知识——社会各界正用无数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双手,共同编织着一张守护孩子们的平安之网。当安全的意识融入城市的脉搏,当守护的行动成为自觉的本能,孩子们的夏天,便不再只有酷暑的考验,更有了自由与欢笑的安全底色。这份守护,将伴随义乌的夏日,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