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Retire》(书名《如何退休》)的作者克里斯汀·本茨,是晨星的理财总监。她采访了很多理财专家,也研究了不少真实的退休案例,最后写成了这本“退休幸福指南”:搞定财务只是起点;真正需要规划的,是目标感、健康、人际关系、生活节奏,还有内心的满足感。
“四桶法”规划退休金
你可能也会好奇,退休金到底该怎么规划?书里有一个实用的“四桶法”:
现金桶:1至2年内要用的钱,比如银行活期、短期理财;
中期桶:5至8年内要用的钱,比如债券基金;
增长桶:10年以上才动用的钱,用来投股票等高增长资产;
护理桶:专门预留出来,用于将来的医疗和长期照护支出。
把钱放在不同的桶里,好处是什么呢?当你要用钱的时候,无论市场表现如何,你都不用急着卖股票和基金变现。可以先从现金桶和中期桶里取钱,生活和投资的节奏不会乱。
举个简单例子:假设你一年开销是10万元,那现金桶就要留20万。第一年用了10万,第二年就从中期桶或增长桶补回来。这个“补桶”的动作,建议每年做一次。
书里还给了一个参考比例:现金桶:2年生活费;中期桶:8年生活费;增长桶:20年生活费。当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做调整,越求稳的人,现金和中期桶就越多一点。
退休后花钱比你想得更复杂
4%,被认为是“安全提取率”,指的是每年从投资组合里提取4%的资金作为生活费。
比如你有250万,每年可以提10万,理论上能撑30年。
但要是市场大跌、资产缩水怎么办?作者推荐了一个更稳妥的做法:设置上下限的动态提取率。比如:设置基准提取率为4%,上下浮动10%(即3.6%~4.4%):
市场不好——提取少一点(例如从10万降到9万)
市场好——奖励自己多一点(比如10万提高到11万)
这种方法比固定死提4%更灵活,也更贴近现实。不管行情好坏,你都能做到“花得安心”。
而且研究发现,退休支出并不是一条直线。美国学者David Blanchett总结出一条“退休支出微笑曲线”:刚退休那几年,支出反而更高;中后期因为生活变简单,支出下降;但最后几年,医疗和照护支出又会上升。所以,保留一些支出的弹性,还是挺有必要的。
自由老去,有三个关键词
很多人以为退休后就自由了,但真正自由,是你过得有节奏、身体扛得住,还有人能陪你一起走下去。书中有3个关键词,反复出现:健康、目标感、社交关系。
(1)健康是最大的底气
退休之后,身体就是本钱。哪怕钱够了,健康不行也很难安心。除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作者还建议你在财务上做些准备,她把65岁后常见的健康支出分为三类:
常规医疗:比如看病吃药,社保或商业保险基本能覆盖;
牙齿、视力和听力:年纪大了容易出问题,但很多保险不包,建议提前预留一笔小额应急基金;
长期护理:比如失能照护,可以考虑长期护理险或设立一个专用的“护理基金”。
虽然不一定用得上,但真要用时,这笔钱就能“救场”,不至于拖垮家庭。
(2)目标感,是每天起床的理由
“目标”不一定是大梦想,而是你愿意为之花时间的小事:跳广场舞、学插花、做志愿者、每天读书20分钟……这些事会给生活带来节奏感和满足感。
你可以提前给自己写个“退休日历”,想想:以后我每天要怎么过?
(3)人际关系,也要早早投资
作者认为,人际关系也值得像理财一样用心经营。研究发现,维持3—4位亲密朋友,是提升幸福感和健康的关键。
另外,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很多人把房子当作唯一的核心资产,但忽视了股票、基金等更有流动性和增长性的配置。一旦遇到下行周期,房子不好卖、变现慢,财务弹性就不足了。
她送给每一位读者两句话:正确规划——想清楚目标、风险偏好,做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尽早行动——别等快退休时再临时抱佛脚,越早越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