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网上发帖吐槽:他和朋友带玩偶到一家餐馆就餐时,几次要求餐馆给玩偶安排宝宝椅,并希望服务员帮助给玩偶举行生日仪式,结果却被“残忍”拒绝。对此,不少网民议论说:此种矫情,根本不要理会。
矫情,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二是故意违反常情,表示与众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矫情属于过度张扬或者明显做作的情绪发泄和意愿表达,通常是由于情绪不稳定甚至心智不健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扭曲,无论如何都是消极表现而不可取。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无论开心还是堵心、痛快还是痛苦,总是把内心的情绪表现得特别夸张和浓烈。当下,最能表现矫情方式的,莫过于在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号里恣意发声、滥情发帖,连一些鸡零狗碎、尘垢秕糠的琐事,统统都要发到微信群和朋友圈里,有时还将它们拍成图片、制成视频,想发尽发,大有让全网人都知道的意味。总体来看,矫情者通常多是一些生活情感比较敏感、脆弱而又喜欢夸张的人。他们常有一种不安全的心态和需要被关注的渴望,但因得不到他人关心,便企望借助矫情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过度在乎自己情感而忽视他人感受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只能引起他人的厌恶。
生活中有种种矫情,工作中也同样有矫情种种。有人做了一些事、取得了一点成绩,总要明里暗里地宣扬自己,即令不好意思直截了当地进行自我表扬,也要想方设法“凡尔赛”,生怕捞不到赞赏;因工作没做好而受到批评和处罚,总会寻找各种理由,不但不承认自己有错,反而在那里大抒悲情、大发牢骚,鸣冤叫屈,恨不得让联合国讨论其人权;与别人产生了矛盾,或者发生了利益冲突,不管孰是孰非,总要阴阳怪气、明里暗里地嘲讽和指责对方,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一定要大家知道对方是妖怪,而自己是圣僧;在评比中没拿到名次和奖励,纵然自己成绩太差、表现太臭,也要把原因归咎于暗箱操作、评判不公,斥责评委厚此薄彼、徇私枉规,千方百计让大家围观这桩千古奇冤,同情自己这个窦娥。凡事总以为自己有理、无理也要强词夺理的矫情,既无益于做好当前工作,也不利于今后发展进步。
有人认为,如今矫情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时尚,不少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趋之若鹜。然而,当矫情成为时尚,低级趣味就可能成为许多人的嗜好,怪诞不经就可能成为不少人的追求,表演作秀就可能成为很多人工作和生活的常态,不仅扭曲个人形象,而且冲击公众价值观念。有些人之所以喜欢矫情,大多是自我感觉太好,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大家理应聚焦凝视。他们每每以一厢情愿、悖逆常理的行为方式,企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眷顾,以满足被众人另眼相看的心理需求。其实,生活不易,大家都在奔跑、奔波、奔忙,没人会特别在意你的矫情,更不会为你的矫情喝彩叫好。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更多的人喜爱纯朴自然、拒绝矫揉造作,向往真诚简单、厌恶狡黠复杂,崇尚与人为善、鄙弃以邻为壑。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窃以为,己所欲也不一定要施于人,最起码,不可强施于人。个人注重自己的情感,但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表达情感既要考虑自身的形象,不能因为矫情而绑架大众的正常感受;同时也要照顾别人的接受程度,避免过于期待他人关注而背离大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在网络平台和社交场合,你有表达自己看法、吸引别人眼球的权利,但别人没有必须认同和迁就你的义务;你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为人处世,但不能指望别人也要按照你的行为方式待人接物;你不愿意受他人影响,当然也不应该强行干扰他人——无论线上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