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爱心书包

▢ 全媒体记者 陈健贤 文/摄

连日来,义乌市爱心公社志愿者们忙碌不已,他们正在为衢州江山、新疆等地的孩子们提前准备“六一”礼物——将“五一”假期期间认捐的“爱心书包”打包送出。

五月的绣湖公园杨柳依依,义阳楼前人头攒动。5月1日、2日,义乌市爱心公社“启航2025”爱心书包漂流活动在此举行。这场持续20年的公益长跑,已让26万套爱心书包跨越千山万水,为30个省级行政区的孩子送去知识与希望。从贵州山区的第一声读书声,到新疆戈壁的“最后一公里”送达,这份来自义乌的温暖,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廿载坚守,从400套到26万套的温暖长跑

2005年底,爱心公社志愿者带着首批400套书包走进贵州山区。泥泞的山路、破旧的校舍、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让志愿者连夜在义乌本地论坛发帖呼吁:“多捐一个书包,就能多托起一个梦想。”这条帖子如同一粒火种,点燃了广大市民的公益热情。

2006年起,每年“五一”“十一”假期,绣湖广场或是绣湖公园内总会支起一顶顶红色帐篷,化作一个“爱心集市”,市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20年间,爱心书包从最初没有logo的书包升级为装满文具、书本的“爱心书包”,捐赠方式从线下现金认捐扩展到线上小程序,但那份“把书包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的初心始终未变。

截至2024年年底,26万套爱心书包已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公益温度:在贵州山区的学校里看孩子们领到书包时的笑脸,在四川与少数民族孩子共读明信片,在浙江山区与孩子们促膝长谈……今年,志愿者们计划奔赴新疆,并深入浙江省内偏远地区小学,让更多孩子亲手接过这份儿童节礼物。

爱心传承,从最小捐赠者到十年接力者

今年的认捐现场,一张写着“骆宝宝”的明信片引起志愿者的注意,原来是在义经商的建德人骆文通,以刚满月的“骆宝宝”名义捐赠10套书包。“希望公益的种子从小就种在孩子心里。”骆文通坦言,自己深受爱心公社秘书长叶成启的影响,“看着志愿者们二十年如一日地奔波,总觉得该做点什么。等孩子会走路了,我要带着孩子一起来认捐。”

“阿姨你好!我想认捐爱心书包。”现场还有不少拿着现金来认捐的孩子,小学六年级学生许洛诗就是其中之一。还在读大班的时候,她就跟着奶奶丁芝香来捐赠书包。只见她双手递出1000元现金,向志愿者认捐了20套书包。“每年,都要让我带她来捐赠,这些都是她过年的压岁钱,特意来线下支持。”奶奶丁芝香特别支持孩子这一善举,“这是我们举手之劳,只要平时省一点,就能让其他地方的孩子有书包用。”最后,她们还拿着认捐后的回执卡合影留念,记录孩子公益成长轨迹。现场还有更多“小大人”:有孩子抱来存钱罐倒出全部硬币,有学生组织班级集体认捐,这些“10后”“15后”用实际行动续写着爱心故事。

捐赠名单里更藏着许多“老熟人”。两位曾在义乌工作的张先生、左先生,去年各捐价值5万元的书包,今年虽已回杭州发展,仍联合认捐15万元书包。志愿者赵云峰告诉记者:“很多不能到现场的爱心市民会以其他方式认捐。他们用行动和话语鼓励我们,希望这份坚持20年的公益事业不要停。”

6000套书包整装待发,爱心漂流永不停歇

据爱心公社统计,今年计划送出1.3万套爱心书包。截至5月2日,线上线下已募集6000套,其中“五一”假期两天认捐2000余套。这些书包正加紧分装,将于儿童节前由志愿者分别送往衢州江山,以及四川大凉山、川藏交界德格县、新疆等地。每个书包里除文具外,都附有捐赠者的手写祝福卡,以及受助孩子回寄明信片的空白信封。

“每次读到孩子们亲笔写的‘谢谢’,就觉得一切值得。”赵云峰展示着手机里保存的明信片照片:“我会考上大学!”“谢谢义乌的叔叔阿姨们!”……这些跨越山海的对话,让捐赠者与受助者成为未曾谋面的“笔友”。

从论坛帖子的微弱呼声,到响彻全国的公益品牌,爱心书包漂流项目见证了义乌这座商贸之城的另一面。这里不仅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更有无数普通人的善意汇聚成河。如今,爱心书包漂流进入“数字化时代”。市民可通过义乌市慈善总会微信公众号,点击“我要捐赠”,选择“项目捐赠”中的“爱心书包漂流项目”,即可认捐。但线下分装仍需人力支撑——志愿者们要在半个月内完成6000套书包的核对、装箱、贴标。“我们急需更多帮手!”爱心公社负责人呼吁,期待更多市民加入分装队伍,让每个书包都能准时“漂流”到孩子手中。

2025-05-08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48493.html 1 3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