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文/图
下午3点,穿着橙色马甲的张建清熟门熟路地来到贝村路某居民楼二楼,一进门就快步朝着侧卧在床上的老人走去。“王阿姨,我来了,有没有想我啊?”随后,张建清熟练地帮老人起身,并蹲下身给她穿好鞋子。其间,老人的一只手始终紧紧握着张建清的手,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你来了”“你今天很漂亮”之类的话。
这是近日发生的一幕,类似的场景每周都有。王奶奶今年84岁,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生活不能自理。年初,女儿为她申请了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在通过失能等级评估后,老人可以享受每周三天(2小时/天)的专业上门护理服务,金华椿熙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张建清成了她的护理员。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如何走出这一困境?长护险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作为长护险国家重点联系城市和省级试点城市,义乌自2018年7月出台长护险制度实施意见后,形成了“实施意见+实施细则+失能评估”、定点管理、护理服务等管理办法的“1+1+3”政策体系。“新增长护险定点居家上门服务机构10家”是2025年义乌市十大民生实事,目前,由市医保局牵头实施的这项工作已完成。
从医护刚需到柔性服务,从陪在“床边”到走进“心间”。在经过7年试点的义乌,越来越多像王奶奶一样的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受益于长护险,虽失能却不失保障。
连日来,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长护险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一些困境,护工数量短缺、素质参差不齐、待遇享受面窄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长护险发展的瓶颈。
成效:全市已惠及1.2万人
“妈妈失智,全家失衡。”王奶奶女儿贝女士原先是青海大学教授,为了更好地照料母亲以及卧病在床的父亲,她提前退休回到义乌,而丈夫留在青海,儿子在上海,一家三口分居三地。
“虽然妈妈不认识我们,但我们还认识她,我一定要陪在她身边。”贝女士讲完这句话时,不仅自己哽咽了,还引得旁人瞬间红了眼眶。这几年,家里一直请了居家阿姨照顾二老,虽然阿姨尽心尽职,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照护知识,在看护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王奶奶时有些力不从心。自从年初长护险申请通过后,王奶奶可以享受免费的上门专业护理服务,居家阿姨能腾出手忙其他事,贝女士也不再焦头烂额。
从市医保局了解到,2025年1月至3月,我市受理长护险评估申请398人,评估321人,评估通过301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义乌市长护险参保123.89万人,累计受理评估申请20055人,评估13963人,享受保障12416人,待遇支出累计3.89亿元。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市医保中心副主任陈俊林看来,长护险制度设立初衷是通过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提升重度失能人员生活质量,同时缓解家庭和社会压力。失能老人往往需要专业的健康评估、护理技巧以及规范的康复训练,这些都是普通家庭成员难以完全掌握的。对失能群体及其家庭来说,由医护人员组成的上门医护服务是刚需,而由持证人员上门提供生活照护则是柔性服务,从细节出发提供更充满情绪价值的陪伴、力所能及的帮忙。
为激活服务供给新动能,医保部门按照“人口基数+区位半径”双维度测算模型,对年初新增加的10家服务机构实施区域划分,通过网格化划片管理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从今年开始,我市新申请长护险的失能家庭均可享受相关服务机构提供的42项上门照护服务。
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定点护理机构43家,其中新增长护险定点居家上门服务机构10家。自3月份启动居家上门服务以来,已有63名失能人员与相关机构完成服务协议签约,各机构已完成上门护理服务共计642人次,累计服务时长1543小时。
困境:失能家庭盼全面保障
伴随社会步入老龄化,失能老人大潮正在涌来。在义乌,长护险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采访过程中,记者获悉,从保障范围的角度来看,不少失能家庭希望长护险的覆盖范围能够更加广泛。失能评估标准依据评估对象在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感知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丧失程度,将失能状态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其中重度失能还进一步细分为重度Ⅰ、重度Ⅱ、重度Ⅲ三个子等级。然而,对比先进城市,当前政策的长护险保障对象仅限于重度失能或失智的老年人,中度和轻度失能人员尚未被纳入保障范畴,这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
有些受访者表示,长护险普及不仅体现在待遇方面,还要看具体的照护服务是否能真正满足失能老人和家属的实际需求。
“老人身体不好,孩子还在上学,我们夫妻都是上班族,每天忙得身心疲惫。”在机关部门上班的楼女士表示,由专业的护理员上门照顾失能老人,不但可以缓解家属压力,对老人的照护也有针对性,但前提是这种照护是专业的、有效的,切实能让家属放心、让老人舒心。“比如,有的护理员普通话讲不好、本地话又不会说,跟老人怎么沟通交流?万一碰上态度不友善的护理员,怎么放心把老人交给对方照护?”
记者走访发现,楼女士的顾虑反映了当前一些失能老人家庭面临的问题和担忧。这些家庭往往因家中有失能成员而承受着经济、精神和生活压力,他们对于如何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如何确保家人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都存在着一定的顾虑。
长护险需要通过有效的照护服务才能实现其制度目标,但从面上看,目前长期照护服务在制度规范性、服务优质化、年龄结构优化等方面存在挑战。放眼护理行业,年轻人少,优秀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长护险护理员以五六十岁为主,文化水平不高,留存率较低。护理人员招聘难,优秀护理员紧缺,成为羁绊长护险加速的一大难题。
破局: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供给体系
随着失能老人对护理服务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加之长期护理费用的持续增长,以及家庭结构逐渐趋向“421模式”(即4位老人、2名成人、1名孩子)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失能老人长期护理带来的经济压力日益显著。如何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位市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解决失能老人照护难题,实际上是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专业化、社会化的照护服务,能够有效缓解因为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焦虑。
长护险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民生账、未来账。唯有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方能托起老龄化社会的“幸福底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陈俊林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失能群体的需求,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供给体系,完善长护险筹资机制和待遇政策,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让更多群众享受普惠性保障。
“医保部门将进一步发挥部门合力,优化社区护理和上门服务。同时,建立评价体系,明确服务标准,加强职业培训,并利用科技提升服务效率。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完善定点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对不合格的服务机构进行及时清退,严打欺诈骗保等行为,确保资金有效利用。”陈俊林说,特别是今年新增的10家长护险定点居家上门服务机构,会根据工作推进方案,在落实扶持时加大监管力度,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让更多失能家庭在家就能享受到好服务。
在提升护理员专业水平的同时,依托科技迭代升级,研究出更人性化、更高科技的产品,服务更多老人和失能人员,也是护理服务机构的努力方向之一。“当老人躺在床上,在机器水箱内滴入2至3滴免洗沐浴露,用喷头轻贴老人的皮肤,温热的水雾轻柔地包裹全身。10分钟后,一次完整的清洁护理就完成了,而老人的被褥依然保持干爽。”通过媒体报道,我们看到了助浴设备带来的这样一幕场景。
通过科技赋能,如何让有温度的照护不断延伸?对长护险来说,AI赋能的核心价值还在于提升服务过程的规范性,此举可以大幅减少人为干预的可能,实现服务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质量把控,达到护理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方面,义乌不妨多做探索和尝试。